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25年澳大利亞大選進入倒計時,工黨與自由黨-國家黨聯盟(以下簡稱“聯盟黨”)的競爭已趨白熱化?,F任總理阿爾巴尼斯領導的工黨一度在民調中落后,但近期支持率逆勢回升,聯盟黨領袖達頓的個人凈支持率則跌至低點。在選情膠著之際,兩黨突然罕見地達成一致,承諾如果勝選將“立即收回”中國企業嵐橋集團租賃的達爾文港。這一表態迅速成為選舉的核心議題,暴露出澳大利亞政治生態中“反華”工具的常態化濫用。
澳大利亞總理(資料圖)
2025年4月4日,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突然給出了一個“驚天宣言”——要把中國企業嵐橋集團握著的達爾文港“收入囊中”。若當真贏得5月3日的大選,這位總理就要兌現誓言,誓言背后還夾雜著反對黨領袖達頓的“武力收回”聲調。這座2015年以5.06億澳元簽署99年租約的港口,為何在僅僅過去10年的光景里,從“合作標桿”變成澳政壇的“香餑餑”?天價違約金、動輒觸動中美博弈的微妙位置,加上澳國內媒體“安全焦慮”的渲染,將這場選前大戲推向了高潮。
2015年,由于財政困難,澳大利亞北領地政府通過國際公開招標的方式將達爾文港的租賃權掛牌出售。中國嵐橋集團以5.06億澳元的價格成功獲得了99年的租賃權,并承諾對港口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包括泊位建設、航道加深以及設施現代化。嵐橋集團的投資不僅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還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達爾文港的地理位置也賦予了其特殊的軍事意義。港口距離美國在澳大利亞北部的軍事基地僅數十公里,而該基地是美軍在印太地區的重要支點。
澳大利亞總理(資料圖)
近年來澳大利亞突然“變臉”。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澳大利亞逐漸追隨美國對華采取強硬政策,導致中澳兩國在經濟、外交等領域產生摩擦。達爾文港作為由中國企業運營的戰略資產,也成為澳大利亞國內反華勢力炒作的焦點。阿爾巴尼斯政府此次高調提及收回達爾文港,顯然是為了迎合澳大利亞國內反華情緒,同時為自身在即將到來的澳大利亞大選中爭取更多選票。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阿爾巴尼斯首次在這一議題上發聲,但此次表態的強硬程度顯然有所升級。
日前,中國嵐橋集團送出8個字:達爾文港不會出售。澳大利亞態度變來變去,主要出于兩個方面。首先,美方的阻止和施壓,讓澳大利亞不得不重拾“政治正確”那一套,甚至不惜冒著違約的風險,也要與中方“掀桌子”。另一方面,達爾文港口的建成,確實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僅幫助澳大利亞緩解就業壓力,同時為澳大利亞的物流貿易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達爾文港(資料圖)
澳方一邊鼓吹無意圍堵中國,另一邊卻參與美國主導的遏華行動,特別是在南海問題上,澳軍跳的非常高,早些時候澳軍機還擅闖中國領海。如今,澳政府火速拒絕在貿易領域與中國共同抗美,并威脅收回達爾文港,損害中方利益,中國不可能任由澳方胡來,更加休想“砸鍋又吃飯”。澳政府若是不能摒棄冷戰思維、平衡內外利益,其“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投機策略終將反噬自身。
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公布的一項最新民調數據顯示,自特朗普今年1月再次就任美國總統以來,澳大利亞人對美國的信任度降至新低。民調顯示,只有36%的受訪者對“美國在世界上采取負責任的行動”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信任,比2024年的調查降低了20個百分點,這也是洛伊研究所進行此項調查20年來,澳大利亞人對美國的最低信任水平。最近的民調顯示,阿爾巴尼斯領導的工黨以微弱優勢領先。分析指出,他對美國關稅政策的批評得到了澳大利亞公眾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