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根據美國CDC最新數據,全球每36名兒童中就有1名被診斷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SD)。這類兒童的核心障礙體現在社交溝通與互動能力的缺失,而傳統桌面教學往往難以激發其真實場景下的社會動機。近年來,"自然環境教學"(Naturalistic Teaching)理念被廣泛認可——通過真實的經濟活動,讓兒童在利益驅動中主動社交。本文將通過在哈爾濱市松北區恩加壹融合教育機構里系統的舉辦了一場跳騷市場活動,在此活動中講述如何通過跳蚤市場的實踐,構建孤獨癥兒童"動機-行動-反饋"的良性循環。
二、科學干預框架設計
1. 前期準備階段(2周)
物品價值認知:教兒童先認識錢,用錢可以買自己喜歡的物品。
認知錢數的概念,5元=2元+2元+1元。
常規訓練:1.問答話術簡單明了“我要------”“這個多少錢”“能便宜點嗎”等。
2. 去超市買東西需要排隊結賬后可以離開。
市場買賣:1.提前準備兒童喜歡的玩具進行標價售賣。
2.用賣貨的錢去其它小朋友的攤位來買自己喜歡的物品。
3.去真實模擬的超市購買自己喜歡的零食。
自主選擇3-5件閑置玩具/書籍,使用視覺提示卡學習"新舊程度-定價"對應關系(如:全新5元/9成新3元)。
社交劇本編寫:根據兒童語言水平定制溝通階梯:
初級:手勢指物+價格牌展示
中級:"這個5元"+"謝謝"
高級:"這是樂高消防車,可以拼裝"+"需要包裝嗎?"
模擬訓練:通過角色扮演預演常見場景(討價還價、商品介紹、找零錯誤處理),使用代幣系統即時強化正確反應。
2. 實戰操作階段(每天2次,持續2周)
初期由特教老師擔任"影子助手",現場輔助進行實時提示(如:"這個恐龍玩具多少錢,可以說“標簽價格5元”),隨著能力提升逐步撤除輔助。能力弱的兒童全程引導,保障兒童心理安全。
安排好跳騷市場當天的順序,先由老師帶領小朋友逐一到各個攤位逛一遍,心中有個喜歡的目標,之后家長配合先來購買(打招呼、講價、常識溝通等),之后再由老師帶領小朋友去攤位購買,最后老師進行購買與小朋友溝通。大齡兒童選擇高階問答(是否質量保障,后期是否會有服務,介紹一下自己物品的優勢等)
準備前
售賣中:
后期總結:
自選物品消費:
3. 收益轉化階段
消費決策訓練:將收益按比例拆分為"喜歡的物品"與"零食",個人物品和贈予他人的禮物。
商店實戰應用:帶領兒童到便利店采購,訓練貨幣兌換("10元能買幾瓶酸奶?")、排隊禮儀、找零錢等生存技能。買完物品后到教室可以食用。
三、典型案例
8歲ASD兒童阿軍(化名)在首次市集活動中全程低頭擺弄商品,經2周訓練后:
- 能應對常規問題的銷售話術:"這個大卡車二手的,所以只要10元"(展現因果關系理解)
- 自發使用"促銷策略":買一個打車贈送一個小車(創造性思維)
四、回顧與總結
1. 入賬金額總結:今天一共帶了多少件商品?應該賣出多少錢?我們實際賣了多少錢?
2. 消費物品總結:用錢都買什么了?還剩多少錢?
跳蚤市場干預的價值遠超出簡單的社交訓練,它構建了一個真實的社會縮影:在這里,孤獨癥兒童不再是治療的被動接受者,而是通過價值創造獲得自尊,在貨幣流通中理解人際規則,最終實現從"療愈"到"成長"的質變。當孩子舉著自己賺到的紙幣露出笑容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干預的成效,更是一個生命與社會重新連接的希望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