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爆款頂流到關店狂潮,曾經開遍全國大小商業街韓式炸雞,為什么沒人吃了?
12年前,爆款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席卷整個亞洲,劇里女主角千頌伊在初雪時大快朵頤的“炸雞配啤酒”也一夜走紅。
特別是從2019年開始,國內韓式炸雞門店數量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直至2021年,短短三年間新增門店數量高達驚人的4066家,在中國市場遍地開花。
十幾塊錢一盒,有年糕有雞塊,再搭配上各種口味的濃厚醬汁,韓式炸雞曾經拿下了無數女孩的胃,跟鴨脖并列“夜宵追劇必備小吃”。
然而誰都沒想到,到了2025年,這個曾經的爆款小吃居然跟劇中都敏俊扮演者金秀賢的結局殊途同歸。
一個塌的轟轟烈烈,一個涼的悄無聲息。
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韓式炸雞店新增注冊量下降了33%,注銷量則上漲了63%。
食品安全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被騎手小哥評為“最臟外賣品類”。
從頂流到塌房只用了三年,中國消費者為什么不再鐘愛韓式炸雞了?
2013年的冬天,千頌伊穿著大衣坐在飄雪的窗邊啃炸雞的畫面,讓中國年輕人第一次意識到:
原來炸雞未必只能是快餐店的流水線產品,它也可以是“氛圍感美食”。
韓式炸雞的黃金年代就此開啟,甜辣醬、蒜香醬油、蜂蜜芥末的復合口味,配上韓國綜藝同款包裝盒,直接讓北上廣的炸雞店門口排起長隊。
巔峰時期,頭部品牌如百利家炸雞單店日流水超過3萬元,熊家無二韓式炸雞更是在三年內狂開1160家門店。
但到了2025年,故事已經徹底反轉。
企查查數據顯示,韓式炸雞相關企業注冊量在過去三年暴跌33%,注銷量卻暴漲63%。
曾經在深圳引發排隊神話的百利家炸雞,從50家門店縮水到不足10家;
韓國網紅品牌thankumom更是從50家店跌到個位數。
問題來了,中國人為什么突然不愛吃韓式炸雞了?
從商業邏輯來看,韓式炸雞的潰敗早有伏筆。
首先就是肉眼可見的成本困局,商家們一直陷在一只炸雞的“身價焦慮”里。
不管炸雞店老板們承不承認,韓式炸雞的定價,始終帶著“舶來品”的傲慢。
以北京商圈為例,一份韓式炸雞套餐均價20到30元,而中式炸雞腿單只售價僅12-15元。
這背后是韓式品牌對“大店模式”的路徑依賴。
動輒80平米以上的門店、韓劇同款裝修、專職服務員,導致租金和人力成本占比超過50%。
反觀中式炸雞品牌,解憂婆婆、老韓煸雞等主打20平米小店,砍掉堂食專注外賣,租金成本直接壓到15%以下,日均流水卻能沖到1.5萬元。
更致命的是供應鏈短板。
韓式炸雞依賴進口醬料和特定腌料,而中式品牌直接用本土辣椒、腐乳、孜然調配口味,采購成本直降30%。
優劣勢顯而易見,資本不是瞎子。
2023年8-9月,腿老大、解憂婆婆、虎頭炸等中式品牌密集獲得數百萬融資,而韓式炸雞已三年未見資本青睞。
中式炸雞的崛起,堪稱一場精準的“本土化狙擊”。
韓式炸雞還在強調“雙炸工藝”、“秘制醬料”時,臨榆炸雞腿已把河北古法“炸八塊”改良成爆款,虎頭炸甚至推出了潮汕風味南乳炸雞等獵奇口味。
這種操作本質上是對中國胃的深度揣摩,北方人愛咸鮮,川渝人嗜辣,江浙滬偏好甜口……
而韓式炸雞的辣味底,終究只是單一選項。
健康概念的包裝,更是致命殺招。
以老韓煸雞為代表的中式品牌用“不裹粉”“干煸去油”等話術,把炸雞的熱量焦慮轉化為“相對健康”的心理暗示。
反觀韓式炸雞,至今沒有解決“油膩”的刻板印象,反而被小紅書博主貼上“熱量炸彈”“吃一頓胖三斤”的標簽。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這枚2013年的“社交貨幣”已經嚴重貶值了。
根據2024年丁香醫生發布的《年輕人飲食報告》顯示,78%的90后消費者將“低脂低卡”作為餐飲選擇首要標準。
這也直接導致了高熱量食品的社交價值暴跌,五年前在朋友圈曬韓式炸雞是“精致生活”,如今卻可能被調侃“沒文化的土鱉”。
至于食品安全問題,更是老生常談,騎手小哥公認的“最臟外賣品類”稱號,也讓韓式炸雞口碑持續惡化。
除了客觀因素,各類中式快餐崛起擠占了韓式炸雞的市場,也一個很難被忽視的趨勢。
飲品賽道上,蜜雪冰城、瑞幸用“中國式性價比”擊退星巴克,幾家蘭州牛肉面品牌估值超10億,這背后也是年輕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認同感爆發。
反觀韓式炸雞,既沒有肯德基的“洋品牌”光環,又缺乏本土化創新的誠意,最終在“支持國貨”的聲浪中淪為炮灰。
不過,韓式炸雞在中國這場敗局也還并非終局。
部分品牌開始嘗試轉型,比如推出低卡空氣炸鍋版炸雞、開發螺螄粉味獵奇醬料,甚至跨界聯名國潮IP。
但要想逆風翻盤,必須正視三個現實問題。
首先得放下身段,接受“去網紅化”,不能再依賴韓劇情懷,應該轉而用性價比說話。
這一點可以參考日本唐揚雞塊在中國的成功路徑,從便利店10元檔到家庭餐桌???,靠的就是徹底的本土化。
再就是要重構供應鏈,別讓醬料卡脖子。
韓國進口醬料成本比國產高4倍,這直接拖累終端定價。
與其執著“原汁原味”,不如學麥當勞的“本土化菜單”,比如在四川賣麻辣醬,在廣東試著推蜂蜜陳皮味。
還有就是得擁抱新場景,別再死磕“啤酒配炸雞”了。
中式炸雞已把品類邊界擴展到早餐的炸雞卷餅、下午茶的奶茶伴侶、甚至夜宵的精釀配餐了。
而韓式炸雞若還固守“追劇伴侶”的單一場景,注定被多元需求淘汰。
開個玩笑,由于金秀賢的塌房,如果中國人要在2025年重拍《來自星星的你》,千頌伊手里的炸雞或許會換成臨榆炸雞腿。
這不是口味的背叛,而是一個隱喻,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市場長青,必須學會脫下光環,在煙火氣里扎根。
畢竟,中國消費者的胃,從來只忠于“好吃不貴”的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