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洗象池》尺寸:136×69 cm,約8.4平尺。創作時間:1956年。材質:絹本設色。
張大千曾三次登臨峨眉山,主張“師造化”。1938年,他同黃君璧一道首次游覽峨眉山,遍山青綠、杜鵑吐艷的秀麗風光給他留下極好印象;1943年秋,他帶著愛人、侄兒等人第二次游峨眉山,在接引殿住下并創作多幅巨作;1946年8月,他第三次登上峨眉山,帶學生來山寫生。峨眉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張大千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峨眉洗象池》便誕生于這樣的創作背景之下。
畫面描繪了峨眉山洗象池的景色。洗象池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縹緲,古木參天,萬籟俱寂,清光無限。從畫面中可以感受到洗象池的清幽與寧靜,以及其獨特的自然風貌。
張大千構圖常取截景,受石濤“截斷者,無塵俗之景,山水樹木,剪頭去尾,筆筆處處,皆以截斷”觀點的影響。在《峨眉洗象池》中,他選定一個獨特視角,以偏概全,不求其全,山勢一截,樹木一片,樓宇一角。以一個獨特的視角,以點概全,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他運用畫中景物的前后掩映來傳達空間感,遠景高山聳立,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而下順至中景;中景的洗象池相關建筑被綠樹環繞掩映,顯得端莊肅靜;前景為蔥郁的青松林立在來回蜿蜒的山路上。
張大千以小斧劈皴狀畫出山體形質,頗有北宋氣度;又用長短披麻、解索、牛毛諸皴法收拾局部細節,其筆秀潤,皴法繁密,似北苑、叔明重生。設色以大青綠為主,使用石青、石綠、朱砂等重色,色彩艷雅,極富裝飾性。近處松木、山間叢樹、山石之上的草木苔點,令人想起清湘筆意。
這幅畫融合了張大千觀察自然與實際生活的感悟,一方面承繼了古人山水畫創作經驗的心得,另一方面也融入了畫家個人游歷峨眉時的生活體驗。畫面以自然實景之山水為描繪主體,注重物理、物象的寫實性傳達,包括山石林木的質感、自然生態以及空間透視等表現,堪稱其盛年山水的巔峰之作。
《峨眉洗象池》是張大千盛年山水的代表作之一,它集傳統精英和生活靈秀于一爐,展現了張大千高超的繪畫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畫面中精湛的筆墨技巧、巧妙的構圖布局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都使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