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活工作了20多年后,年過不惑的黃偉做出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決定——他賣掉了東京的房產、關閉了自己的貿易公司,回到上海,一頭扎進青浦區金澤鎮,十多年來只做一件事:種桃。
從最初的3畝地,到如今的200多畝,黃偉創建的哈瑪匠果園不斷擴大規模,也成為了國家級生態農場。而他種出的特級桃,盡管一盒6個、售價達388元,依然供不應求。
一棵桃樹情 一段跨國緣
多年前,在日本做貿易的黃偉接到一項特殊任務:接待一位赴日考察的國內省市領導。“別帶我看高樓大廈,我想到日本農村看看。”領導的這句話,讓黃偉第一次來到了山梨縣。機緣巧合下,在大片農田與果園間,黃偉結識了當地有名的果農、人稱“桃仙人”的有賀浩一。這位年長他三十歲的老人出生于中國,兩人很快成為了忘年交。
每年夏天,有賀浩一總會給黃偉打來電話:“今年又給你留了棵樹,來吃桃子吧。”在老先生的不斷鼓勵下,黃偉開始試種桃樹。有一年冬天,有賀夫婦還自費買機票來滬,專程來為幾株桃樹修剪枝條。“歪枝舍不得硬鋸,就用麻繩慢慢牽引。”老人對桃子的執著讓黃偉感慨不已。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放棄了東京的事業,回到上海,“轉行”務農,一干就是十多年。
種桃子之前 先改良土壤
2011年,哈瑪匠果園在青浦創建。黃偉種桃,先從土壤改良做起。
走進哈瑪匠的果園,蹲身撥開黑麥草叢,一根竹竿可以輕松插入約20厘米,足見土壤的松軟。而在果園初建時,同一片土地還是“邦邦硬”的狀態。為了讓土壤變得肥沃,黃偉從內蒙古買來羊糞,還在桃林間種下靈芝菇等,一方面,通過菌棒的分解增加土地肥力,另一方面,林下經濟也提升了果園的畝產效益。
“以前這片土壤有機質含量只有1%,現在升到了3%。”黃偉說,有機質含量越高、土壤越疏松,微生物就越多、透氣性就越好,“有了好的土壤,才能結出好的果實。”
沉下心來做農業,黃偉外出學習國際先進的栽培技術和種植理念,也開始專注研發。“目前,我們已成功申請 2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說起種桃技術,黃偉如數家珍。比如,“二枝自然開心型樹形”就是他們的發明專利之一。“這種樹形產量高,畝產可達4000斤,桃的品質也好,通風又透光。”
100天里都能吃上新鮮桃
目前,哈瑪匠果園種有桃、葡萄、青浦金柿等超100個品種。而桃子,無疑占了“大頭”。
“包括引種與自主繁育,我們目前有70多個桃子品種。”黃偉介紹,種源是農業發展的核心與根基,果園與上海市農科院深度合作,通過品種雜交與生物育種技術,致力于培育出更適合江浙滬地區的優質品種。
豐富的早中晚熟品種,延長了上海地產桃子的嘗鮮季。“上海的傳統桃季只有大約20天,一般7月中旬成熟、8月上旬就結束了。而我們用品種梯隊延長到100天。”黃偉介紹,“我們最早成熟的品種5月20日就能搶‘鮮’上市,最晚的品種一直持續到9月下旬,讓消費者從夏初到夏末,都能品嘗到新鮮美味的桃子。”
目前,哈瑪匠果園已有2個桃品種向農業部提交了新品種保護權申請——5月20日上市的早熟品種名為“姬小夏”,它果形不大,但水分充足。大約6月9日上市的品種名為“金陽”,糖度約為13-14度,它的優勢是趕在每年梅雨前成熟,盡可能降低雨水對桃子糖度的影響。“我們還有十多個品種處于觀察狀態,前景也十分可期。比如目前代號041的品種,口感香糯,迎合江浙滬消費者喜愛的口感。”
在黃偉看來,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至關重要。“我們果園有一套完善的分級制度,從重量、糖度、口感、外觀、風味等多個維度綜合考量。”他說,以特級桃為例,重量需達到320克以上;7月起成熟的桃子,糖度要15度以上;在外觀上,果面需呈現出極為漂亮的漸變粉紅色。“只要完全符合這些標準的桃子,才有資格評為特級。”
南匯水蜜桃、奉賢黃桃之外,上海桃產業有望增添一張新名片。目前,哈瑪匠果園的優質桃品種已通過農技中心推廣。接下來,黃偉希望進一步確立種植模式與產品標準。“干農業,也需要匠心精神和科學理念。”他說,“我愿繼續做一名‘農業工匠’,帶動更多果農增收致富,為上海果品行業提質升級貢獻自己的力量。”
原標題:《賣掉日本房產,關掉公司,他到上海鄉下當桃農 | 鄉村里的夢想家》
欄目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