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1931年,日本在東北地區發動九一八事變,就此拉開侵略中國的篇章。短短四個月內,日軍攻勢便席卷了整個東三省,侵略者們奉行著“以戰養戰”的戰略原則,一邊建立傀儡政權,一邊對東三省展開野蠻粗暴的資源掠奪。
十四年內,不僅東北3000多萬同胞慘遭日軍蹂躪,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被日軍大肆侵占。其實早在1905年,日俄就瞞著清政府簽署了《樸茨茅斯條約》,將東北南部納入至日本勢力范圍內,并規定日本擁有在劃定區域的森林采伐權,后逼迫清政府承認了該條約。
由此可見自20世紀初,東北生態環境便在日軍手中被逐漸摧殘。我們不禁疑問,這些年來日本究竟掠奪了多少東北自然資源,進而又擄走了多少中國寶貴資源?
日本對東北的掠奪
東北是日本關東軍發動武力侵占中國的第一步,可為何東北會成為日軍侵略擴張的突破口呢?其實這絕非是偶然、臨時舉著以及權宜之下的隨機因素,而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醞釀數十年的國家戰略。軍事占領東北,進而武力割裂中國,這是日本制定的堅定策略。
早在明治政府成立初期,眾多日本經史學家就將占領東北視作侵略中國的首選目標。甲午戰爭后,日本開始通過殖民經營叩開了中國東北大門。
日俄戰爭后,日本又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攝取了中東鐵路部分線段的經營權,開始在當地有計劃組織的進行殖民經營。
在這段時期內,日本便開始了對東北森林資源的大規模掠奪。九一八事件后,日本更是將侵略野心擴張至全中國,并提出了以戰養戰策略。所謂以戰養戰,就是搶奪中國資源來保障日軍戰爭的龐大消耗。否則對于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他們根本沒有侵略中國乃至整個東南亞的底氣。
事變爆發后,整個東北的森林資源全部落入日軍手中。1933年大倉和三井旗下的五家伐木公司聯合成立了日滿共榮企業,滿洲鐵道也斥資300萬創辦了興古公司等等。這些新建公司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大肆采伐大興安嶺核小興安嶺的林木。
為了加大采伐效率,他們直接將鐵路修剪刀新賬房與西尼氣一帶。二戰爆發后,日軍更是唯恐不及的加大采伐力度,采伐量更是直線飆升。根據不完全統計,自1931年起的14年內,日軍至少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采伐了上億立方米的優質林木,破壞摧殘了600萬公頃以上的森林面積。
戰爭期間,日軍為了避免我軍襲擊,在森林區域的道路兩側實施200米寬的清掃方針。戰敗前夕,日本更是在東北全境舉辦大演習,要求林業部門在林區外緣的疏林地帶采取大面積、一掃光的砍伐作業,對森林生態造成極端惡劣的破壞。
1929~1944年間,東北全境森林面積驟減18%,森林蓄積量銳減14.3%。等到新中國成立,東北森林回歸祖國時,東部林區的紅松天然林已經降級為低劣天然次生林了。
遙想清王朝時期的乾隆、道光年間,清政府在整個東北森林全面實施封禁政策。當時的東北黑龍江地區人煙稀少,森林覆蓋率一度高達70%以上,被旁人起了個“窩集”的外號,意思是大森林。
然而隨著日本人的到來,東北昔日青蔥遍野,生意盎然的景象算是徹底一去不復返了。根據測算,想要將東北森林恢復至19世紀巔峰水平,時限至少需要200年。
日本人的瘋狂掠奪,自然也留下了一些遺跡以作證明。2019年夏,跑山人陳文序在長白山發現了一座沉寂長達80余年的歷史遺跡。
他立刻將情況上報給了區政府,吉林省文物局得知后,委托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仔細考察,后確定為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為掠奪長白山林木資源,而興建的設施遺跡。
2020年考古隊員來到遺址地后,將其命名為老黑河遺址,并對其展開了為期數月的考古調查。隊員們共計發現了鐵路路基枕木以及四處火車站點,劃出了15萬平方米的老黑河遺址核心區。區域內分布有大型圍墻院落、大型倉庫以及居住場所,附近還發現了碉堡以及鐵絲網等軍事遺跡。
同年6月中旬,中共吉林省委、人民政府將該遺址正式批準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結合各種文獻記載和實地分析后,考古團隊確定了該遺址就是日偽時期的五道溝森林鐵路,建設目的是為了掠過轉移長白山林木資源。
可恨的日軍部隊
令人憤慨的是,日本對東北林木的掠奪只是其瘋狂行徑的冰山一角。工業上,日本在東北奉行殖民主義經濟政策,大肆掠奪礦產資源,侵占大量東北工業,將奉系軍閥的軍工、冶煉、航空企業占為己有。
日本還在東北陸續成立了滿鐵、滿電、滿飛等200多個會社。截止1945年,日軍在東北共有6878家工礦企業,可謂將東北經濟命脈牢牢攥在手中。
日軍的侵略還徹底瓦解了我國民族工商業,在其殖民經濟統治下,我國的民族工商業悉數倒閉。偶有幸存者最終也會淪為日偽會社的加工廠以及供應所,這無疑是一處歷史悲劇。
談及礦產資源,煤炭是日本軍隊的核心資源,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而當時日本海軍繼續全部使用撫順煤,無論是制造大炮還是軍艦甲板,只要涉及鋼就必須用撫順煤來冶煉,否則就不達標。
14年間,日本共計從東北掠奪了2.23億噸煤炭、1100萬噸生鐵、580萬噸鋼、1.4億立方米木材。除此之外,東北的石油物資也在源源不斷運至日本,為日本擴大殖民侵略地輸血。
農業方面,日本通過移民政策大肆侵占我國東北百姓土地,并強迫低價收購糧食,幾乎以掠奪形式搶占農產品。14年來,日本共向東北移民10.6萬戶,31.8萬人,強占土地3.9億畝,搶占面積幾乎是日本本土耕地的3.7倍之多。
據統計,日軍在東北地區共搶奪了12000萬噸糧食。時任偽滿總務長官的武部六藏厚顏無恥道:戰爭時期,多出一粒糧食就是增加一顆子彈,百姓必須忍受一切苦難。
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經濟發展迅猛,經濟體量位居中國前列。農業上更是形成了以松嫩、三江兩大平原以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為核心的糧食主產區,大豆作物的商品化率已經非常之高。
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徹底擾亂了東北發展節奏,直接阻斷了工業化以及近代化的發展進程。加上日本全方面橫掃掠奪東北資源,導致東北經濟被死死困在日本的軍國主義戰車之上。
如果將視角擴大至全中國,我們會發現日軍的瘋狂行徑更是令人發指。整個抗戰期間,日軍共掠奪我國黃金2.1萬噸、糧食3億噸、消耗食用我國糧食5億噸、通過鴉片獲利4億日元、各類珍奇文物360萬件、煤炭6.4億噸、稀土2億噸、樹木7億立方米、銅礦4.9億噸...
這些數量驚人的財富,成了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為所欲為,肆意發動戰爭的最大依仗。時至今日,我們也沒能索回當年的龐大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