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只隔一條鴨綠江,但中朝友好卻是素來聞名。
而在此友好之下,殊不知,朝鮮喜好向中國輸送勞動力,既然如此,這朝鮮人在中國能賺多少錢,使得金正恩早早便有“輸送勞動力”的打算?
朝鮮勞動力
放眼世界,若說哪國的勞動力最是聞名,其中必然會有朝鮮。
口碑好、能吃苦,活做的細致。
三大標榜的形容詞,便是朝鮮勞動力的名聲,本國公民去到哪里就職,去到哪個國家工作與個人意愿分割不開,為何說,卻是與金正恩的治理有關?
實際上,朝鮮一個賺取外匯的特點,便是向外輸出勞動力。
2012年8月1日,金正恩下令為使得朝鮮賺取更多外匯用于恢復地方工廠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朝鮮決定向50多個國家外派勞工,而在這其中便有中國。
實際我國同朝鮮從地緣位置上極為相近,鴨綠江的相隔,朝鮮同我國東北三省的生意這便來了。
2012年,朝鮮同我國遼寧丹東、吉林圖們等朝中接壤的城市簽署了關于勞務派遣業務的協議。
因為偏重工業的產業結構,東北三省雖然流入大量人口,但每年也會流失大批人口,但企業終是要運作,自然這缺的人也由“朝鮮勞動力”填滿。
所以雇傭朝鮮勞動力成為附近企業的共識,工資低廉、工作比較認真、還可以加班,那被雇傭的朝鮮勞動力一般工資又在多少?
勞工的工資一般在2000元人民幣左右,折合在36萬韓元,近幾年大抵有所上升,但整體水平相較于國內其他發達地區相錯幾千還是沒有問題。
而朝鮮靠借向東北三省輸出人力,每年可以賺到1.4億美元-1.7億美元。如果加上非正式勞動者,在中國工作的朝鮮勞動力大約在10萬余人不成問題,也便意味著朝鮮通過他們每年平均收入達到10億美元不成問題。
且這朝鮮勞動力的工錢發放的第一步并非是發放到本人手上,而是發送到朝鮮大使館的賬戶上,而后再由大使館將收入按照1/4的比例發放到每一個勞動者手里。
這么看,朝鮮勞動力“賺的并不算多”,那怎么還有人愿意出國賺外快?
實際跟朝鮮的社會現象也分割不開。
男人當家女人賺錢
朝鮮是典型的男性主導社會沒錯,但金正恩2012年便通過輸送勞動力賺取外匯,顯然朝鮮的市場經濟運作便同他國實在并不相同。
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朝鮮女性的收入足足占據家庭總收入70%以上。
而朝鮮的男人女人的工作職位也并非一樣,男人多供職在政府單位或者是軍隊服役,女人多從事貿易活動。
簡單來說,男人工作的職位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酬勞并不多。
加上朝鮮沒有國家補貼,進而導致越來越多的朝鮮人開始選擇利用非正式經濟來賺錢,而朝鮮國家公職的工作每月是2000-6000朝韓元,難以支撐的家庭經濟,也便需要女人從事貿易活動來支撐起整個家庭收入。
也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便是“男人當家,實際是女人賺錢占大頭兒”。
而這公職的工資對比有多顯著呢,朝鮮第三大城市惠山市的米價每公斤都在8490朝韓元。
自然也便顯得“作為勞動力輸出到中國”每月折合36萬韓元的工資并非低。
而這關鍵實際也在于朝鮮的中央經濟計劃并未在前蘇聯解體后恢復過來,加上上世紀90年代,朝鮮遭受饑荒,以致于而后的朝鮮需要“輸出勞動力”既賺取外匯,同時保障朝鮮勞動力有錢可賺。
也是因為“缺錢”,所以朝鮮民眾很節儉,即使是出國勞動,也極為仔細。
所以在國際社會上朝鮮勞工口碑很好,除去中國之外,俄羅斯、蒙古、卡塔爾、阿聯酋等等,都可以見到朝鮮勞動力身影。
而工錢無一例外地,都是先上繳國家,而后再將剩下的個錢分給朝鮮勞動力。
起初是干力氣活的老的勞動力,而后是IT產業人員、醫務工作者等等,而以在蒙古國朝鮮人來說,每天工作12個小時,基本集體活動,不脫離隊伍,每月工錢大概在六七百美元,每月生活費大概在10萬圖格里克,折合人民幣大概在420元。
但朝鮮人極為節省,基本錢都用來存款,衣服也只喜好二手商品,而對于這樣既能夠令勞動者賺錢,同時國家也能賺取外匯的方式,朝鮮人已經見怪不怪。
且去到朝鮮,也有個顯著的特點,便是外國人不允許到當地商店。
實際上,朝鮮能夠賺取外匯的方式并不多,所以只能通過“巧思”從而賺取外匯,以朝鮮缺少能源來說,其能源的錢財便多是從游客身上賺來的。
所以賣給外國人的物品價格終是要比本地商店貴得多,而為避免外國人發現兩者物價差別太大,所以“游客商店”是“游客商店”,“當地人的商店”便不允許被進入。
國情不同,市場經濟不同、賺取工錢方式不同、物價不同,只得說,朝鮮勞動力賺錢終是有自己的一套邏輯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