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講《系辭傳》網課的基本思路,實際發端于兩年前的研究生課。最初的驚奇來自“剛柔”竟然是“動靜”給出的,而“陰陽”竟然是“剛柔”給出的。人們耳熟能詳的的著名論斷“一陰一陽之謂道”在《系辭傳》的出現,實際上經歷了乾坤-動靜-剛柔-晝夜-幽明的推導,最后才發展出陰陽話語的可視化表述。而一旦可視化,易理表述就開始走向脫離身體經驗的理性化易圖構建。這個古今轉換究竟意味著什么?《易傳》與后世易學有何根本不同?這些都是亟需重新思考的問題。配圖是《系辭傳》網課的直播手稿,文末有網課二維碼。
《易》之為易的能動本原
柯小剛(無竟寓)
《系辭傳》開篇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本o隨“定位”之后,運動變化就來了。一種常見的誤解是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視為固化的外在框架,以便為運動提供空間。這是不自覺地從牛頓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出發來看《易經》的思路。這種理解方式割裂了時空與運動,未能思入時空與運動的內在關聯。根據這種觀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只是搭建了一個靜止的時空框架,運動必須另外引進,以便發生在那個框架之中。但實際上,乾坤生物的本原動力就蘊藏在乾坤自身之中,“動靜有?!敝苯泳褪乔ぶ岸ā焙唾F賤之“位”的結果。
“乾坤定矣”之所“定”乃是乾性自強之健、坤性自卑之厚。天之“尊”絕非天之養尊處優,而是其健運不息、自尊自強;地之“卑”也絕非地之自甘卑賤,而是其含弘光大、自卑自厚。所以,正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為卦爻變化和萬物生成帶來生生不息的本原動力,使每一個陽爻都內蘊乾性之健,每一個陰爻都內涵坤德之厚,使每一個卦每一個爻都在其遷流不息的時勢變化中尋找自己的處身之位,以便感時應物、安身立命。這便是“卑高以陳”之“陳”、“貴賤位矣”之“位”作為動詞的工夫論涵義。卦爻之辭、《彖》《象》之釋,莫不為此而設也?!兑住吩啤傲匈F賤者存乎位”,存之乃位,不存則無也。乾上九亢而不存,則“貴而無位,高而無民”(《文言傳》)矣;屯初九存之,則“以貴下賤,大得民也”(《象傳》)。
由此可見,“動靜有?!闭乔ざㄎ坏闹苯雍蠊皇窃诠袒臅r空框架之外另行引入的運動。這也是為什么“動靜有?!睍怼皠側釘嘁印钡脑?。單從字面看,“動靜有常,剛柔斷矣”甚至都是難以理解的。“動靜”和“剛柔”怎么能連到一起呢?但如果注意到“動靜”的本原不在別處,就在前文所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之中,就能理解“動”是乾性陽剛之動,“靜”是坤德陰柔之靜了。不過,在《系辭傳》里,陰陽這對話語還沒出來,還要等到后面談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時候才引出。雖然自此之后,陰陽成為最根本的易理話語,但在《系辭傳》的論述順序中,卻是從乾坤引出動靜,從動靜引出剛柔(“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從剛柔引出晝夜(“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最后才從晝夜引出陰陽。這樣的論述方式可以避免人們把陰陽誤解為靜態的現成的明暗對比,從視覺化的陰陽回溯其所以然的本原,即回溯到乾坤運化的本原。是日月運行給出陰陽之分,而不是陰陽之分導致日月運行。《易》之為易,說的首先是運化,而不是陰陽?!耙魂幰魂栔^道”的要害不在陰陽的幽明對比,而在“一……一……”的絡繹不絕、往來不息。僅僅是陰陽的視覺化靜態對立不足以“生生”,只有“一陰一陽”的交錯運動才能帶來“生生之謂易”。
陰陽雖然在后世易學中成為決定性的支配話語,但實際上,卦爻辭中根本沒有一句提及陰陽(唯中孚九二有“鳴鶴在陰”,但只是樹蔭之意),而《彖》《象》《文言》等傳文中也只有零星出現,僅見于乾、坤、泰、否四卦中的七處論述。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剛柔話語的隨處可見,如《彖傳》中僅“剛”字即多達六十見,幾乎卦卦用之。如果再加上“柔”字的使用,以及《象傳》《文言傳》中的“剛柔”語例,就更是數不勝數了。這提示我們,易理基本話語體系經歷過一場“可視化”轉換,逐漸從動靜剛柔的身體語言轉向陰陽幽明的視覺語言??梢暬年庩栐捳Z帶來后世易圖學的繁榮,為歷代層出不窮的易圖發明和繪制提供了理論基礎。出于視覺與理性的密切聯系,易理話語的可視化轉換促進了易學思想的理性化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導致易理論述逐漸脫離“體道”或“以身體道”的本體經驗?!断缔o傳》的重要意義正在于追本溯源,回到視覺中心的陰陽話語之前的“動靜”和“剛柔”的本體經驗,由“體道”而“知道”,由動靜給出剛柔,由剛柔給出陰陽。
所以,由此回看《系辭傳》開篇所言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會發現這句話中有一個隱藏的主語,一個仰觀俯察的作易之人。正是在人的俯仰動作中才有天地之分、高下之位,以及更重要的是,天地之分才呈現為乾坤之定,卑高之陳才呈現為貴賤之位。這是《易》之為《易》的本原發生。在其中,人從“日用而不知”的百姓自覺為俯仰天地之間的體道之人,天地從渾然存在的萬物綻出為健行之乾、載物之坤,高下之位也發生為名義相配、德位相當的尊卑貴賤。如此,尊卑貴賤才有其本原意義,成為以性正命、以義正名、以德正位的《易》之時位,而不是等級固化的種姓之位。如此,《易》才是“為君子謀”的禮義之經,或“君子居易以俟命”的易簡之道,而不是“為小人謀”的機巧之書,或“小人乘險以僥幸”的幸免秘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