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謝絕轉載」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作為一名駐華盛頓的記者,十多年來我一直親歷、記錄著中美關系的起伏變化。今年,我想推薦一本對我產生深遠影響的書——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所著的《中國的選擇》。
馬凱碩既了解西方,也了解東方。他曾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也是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創始院長。在這本書中,他用一個亞洲知識分子的視角,試圖打破西方主流敘事對中國的“單一想象”。這不是一本討好中國的書,也不是一本攻擊美國的書,而是一面照見當下中美困局的鏡子。
“美國對中國最大的誤解,是它依然把中國看作1990年代的自己。 ”
馬凱碩
馬凱碩在書中指出,美國對中國的最大誤解,是把中國視為“另一個蘇聯”——一個需要被遏制的體制威脅,而非一個從全球化中成長、如今深深嵌入世界秩序的參與者。他指出,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戰略一度奏效,但今天的中國并不是一個封閉體制內的經濟體。它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國、出口國,是IMF、WTO等國際機構的重要成員。它的發展并不是依靠侵略擴張,而是深度參與并受益于現有國際體系。如果美國依然用遏制蘇聯的邏輯來應對中國,那么戰略誤判幾乎不可避免。
最近,特朗普掀起新一輪貿易戰風暴,不僅擴大了對中國商品的征稅范圍,還公開表示要“讓供應鏈從中國撤出”。這種“零和博弈”的思維,與馬凱碩的批評不謀而合:美國一些政治精英至今沒有認識到,全球早已不是冷戰時期的雙極世界,而是一個相互交織、彼此依賴的復雜網絡。在馬凱碩看來,美國如果繼續把“遏制中國”作為國家戰略的主軸,不僅會消耗自身資源,更可能錯失與中國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機會。
”在21世紀最大的戰略錯誤,就是誤判對手。“
馬凱碩寫道:“美國在伊拉克誤判了薩達姆,在阿富汗誤判了塔利班,現在,它正在誤判中國。”
他并非為中國“辯護”,而是在提醒世界,美國的戰略困境不應歸咎于中國崛起,而應反思自身體制運轉失衡、國內極化和治理赤字。對中國的強硬政策,常常被拿來掩蓋美國國內的問題。
在我采訪的經歷中,我也觀察到:無論是拜登政府還是特朗普陣營,他們在“對華政策”上越來越趨同,但真正理解中國的美國人卻越來越少。一些決策者對中國社會的認知,停留在“冷戰記憶”或“過去的中國”中,很少看到中國當前的社會現實、發展邏輯,以及普通民眾對穩定與發展的高度認可。
一次在國務院的簡報會上,我聽到一位美國官員在談到“與中國打交道時要堅持價值觀底線”。我問他是否讀過中國學者的書,是否了解中國在氣候、反恐、基建等全球議題中的角色,他沉默了幾秒,只說:“我讀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報告。”這不是個例。很多對華政策的制定者,并不真正了解中國今天的樣貌,也很少傾聽美國以外的聲音。
我想推薦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讓我們看清中美競爭的結構性矛盾,更因為它提供了一種“非西方視角”的解讀方式。作為亞洲人,馬凱碩不盲目崇拜美國,也不輕易否定中國。他提供的是中間地帶的理性觀察,而這恰恰是今天這個撕裂的世界所稀缺的品質。
世界閱讀日的意義,正是在于我們通過閱讀,超越信息繭房,去理解那些與我們不同的邏輯和處境。我們不一定要同意每一本書的觀點,但好的書能迫使我們反思和提問。
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么呢?歡迎評論區分享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