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懷念曲潤海先生
“梆子廳長”的戲曲情懷
——訪曲著名劇作家、戲曲理論家潤海先生
曲潤海,漢族,1936年10月12日生,山西省定襄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劇作家、戲曲理論家、文藝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196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山西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文化部黨組成員、藝術局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兼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黨委書記、代院長,中國演出管理中心主任,山西省藝術理論研究會會長、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協會理事,文化部文華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顧問、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顧問等職。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的著作有:文學評論集《山藥蛋派作家作品論》《思考·探索·前進》,戲曲劇本集《晉風戲稿》《旅燕戲稿》《傳統戲改編劇本集》,戲劇論文集《論綜合治理振興山西戲曲》《論表演藝術的改革與建設》《賞戲隨興言談錄·沙灘戲語》《賞戲隨興言談錄·王府學步》《前海會心學步淺痕》,詩集《劇壇雜詠》。擔任主編的著作有《中國文化藝術叢書》(十卷集)等。創作、改編戲曲劇本41部,其中,晉劇《崔秀英》《桐葉記》《富貴圖》以及《劉胡蘭》(合作)獲我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并獲文華劇作獎;豫劇《日月圖》獲中國藝術節獎;京劇《金谷園》獲中國京劇節劇目獎;蒲劇《蝴蝶杯》獲中國戲劇節劇目獎;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續范亭》被列入2015年度山西省精品劇目,《寧武關》為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曲潤海先生是一位有著諸多成就的學者型領導,不僅長期擔任文化部門領導,而且親自管理劇團、創作劇目、組織活動,并進行戲曲理論研究評論等工作。他在戲曲改革、創新、建設、發展方面,既切實開展劇團改革、劇目創作等藝術實踐工作,又多方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探索。不僅在地方上主政過山西省文化廳,還曾任文化部藝術局局長主持全國的藝術工作,曾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負責人。因此,在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藝術事業,尤其是戲曲藝術的建設、發展歷程中,曲潤海先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具有著一定意義的典型性。其創作的劇本由晉劇、蒲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京劇、昆劇、評劇、豫劇、祁劇、呂劇、黃梅戲等劇種廣泛上演,深受好評。不少戲曲演員尤其是山西的演員們以排演其劇本參與各級比賽、評演,屢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杏花獎等各級各類嘉獎。在京城,大家稱曲潤海先生為“曲院長”“曲局長”,在山西則親切地稱呼“曲廳”,由于其在戲劇界的威望,大家又尊稱其“曲老”。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我們邀請曲潤海先生一同回顧了自己從事戲曲工作的經歷、往事與感觸。
受訪人:曲潤海
訪談人:智聯忠(福州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
智聯忠(以下簡稱“智”):曲先生您好,我們知道您的工作、生活一輩子始終都沒有離開文化,您是如何走上從事文藝工作道路的呢?
曲潤海(以下簡稱“曲”):我出生在山西省定襄縣河邊鎮三村窯溝街一個農民兼小手藝人家庭,因此還能讓我上小學。我父親為長子,名治績,乳名隆銀,先是釘盤碗,后釘秤、改秤,1939年去世。母親劉改蟬,紡花織布維持生計,直到1953年棉花實行統購統銷。父輩識字,學歷最高的四叔上過小學四年級。我沒有讀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更沒有讀過四書五經。家里有一些閑書,章回小說、戲曲小劇本之類,在家里能看到的就這些。家里還有幾本字帖,柳公權的、趙孟頫的、還有一本米南宮十七帖,四叔給我選了姚孟起寫的劉禹錫“陋室銘”,讓我臨。1944年春入河邊小學,由于戰爭,上了七年,1951年秋考入忻縣中學,1952年入共青團,次年加入共產黨。我從初中開始喜歡文藝,初中時喜歡音樂。1954年考入崞縣(今原平市)范亭中學讀高中,學習之余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這時除了音樂之外,又喜歡起了戲劇,我們班排過歌劇《雙喜臨門》話劇《東莊之夜》《新局長到來之前》《在列車上》,我負責搜集劇本、組織排練,還參加了《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愛好文學的同學自己組織了一個文藝通訊組,我是成員之一。團委會學生會辦起了一個六塊黑板拼起來的黑板報,我是第一任“主編”,聯系著一些寫稿子的、畫畫兒的通訊員。
1954年初中畢業時的曲潤海
1953年忻縣中學九班籃球隊之外自由組織的飛翔隊
1957年我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趕上了“大躍進”,參加過修十三陵水庫勞動,在谷縣深翻土地,在京郊城子煤礦下井挖煤,在昌平縣黑山寨公社南莊大隊勞動鍛煉,更帶著浮腫參加了北大十三陵校址的筑鐵路地基、挖樓房地基的勞動。那時勞動強度很大,為鼓舞士氣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我也參加了現編現演的流動演唱活動。這對我以后不討厭并且偏愛戲劇和民間藝術的表演,起了一定的潛移默化作用。大學期間,我喜歡讀詩詞、古典的和現代的劇本,特別喜歡各省豐富多彩的民歌、民謠。現代詩人中喜歡賀敬之、阮章競、李季、郭小川,我也寫一些不倫不類的詩詞、歌謠。1961年我們中文系57級文學專業(當時叫“專門化”)編寫的《中國文學發展簡史》出版,我負責漢樂府和明清戲曲。如果從此算起,我沾文藝的邊兒整整61年了。但真正做文藝工作卻只有47年。
1962年10月大學畢業,我分配在山西教育學院任教師,我們語文教研室現代文學組的3個人集體寫文學評論文章,被省里發現后調我到省委政治研究室。從四清運動到“文革”期間沒寫文章,后期在省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秘書辦公室當了公用秘書。我經常下鄉,還當了半年襄汾縣委常委。1975年8月,在山西省委分管宣傳文教的副書記王大任的支持下,我調到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從此才可以說是做了文藝工作。
作者對曲潤海先生進行訪談
(注:本文刊載于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權威核心期刊《四川戲劇》2022年10期,發表時有刪節)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