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八年六月
作者:博爾赫斯[阿根廷]
為你讀詩:麻贏心| 導演、編劇
金色的下午,
或者在可能象征
金色下午的寧靜中,
那人整理著
擺在書架上的書籍,
觸摸著羊皮紙、皮面、布面,
感到預期的習慣
和建立秩序
帶來的愉悅。
斯蒂文森和另一位蘇格蘭人,
安德魯·蘭,神奇地在這里
恢復了被海洋和死亡
打斷的娓娓討論,
與維吉爾為鄰
當然不會使雷耶斯不高興。
(整理藏書
等于是默默無聞地
進行文藝批評。)
那人已經失明,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
辨讀他擺弄的美麗的書本,
書本也不可能幫他寫出
與別的書本平起平坐的書本,
但他在或許是金色的下午,
在奇特的命運面前露出笑容,
找到了那些心愛的舊物
給他帶來的特殊的幸福感覺。
王永年譯
選自《博爾赫斯全集II》,上海譯文出版社
關于作者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他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代表作有《老虎的金黃》《小徑分岔的花園》等。
上帝同時給我書籍和黑夜
這可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博爾赫斯
出現在生命里的那些磨難,除了痛苦,究竟還能留給我們什么?
一九六九年,在重新整理出版的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的序言末尾,博爾赫斯這樣寫道:“我那時候喜歡的是黃昏、荒郊和憂傷,而如今則向往清晨、市區和寧靜。”
那時的“我”,是剛剛出版第一本詩集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尚未識得愁滋味,而喜歡捕捉憂愁。如今的“我”,年逾古稀,失去視力多年,卻更向往那些平和而不哀傷的時刻。
博爾赫斯從小沉迷閱讀,二十幾歲供職圖書館,從此終身與書為伴。但命運的諷刺早有預言,因為家族遺傳,他早早就飽受眼疾困擾,眼里那團迷霧不斷升騰,終于在五十多歲時將他的視力完全吞沒。
于是,眼前的一切頓時失去了歷史和名字,時間與空間不復存在,但世界變成了一團影影綽綽的溫柔。
閱讀《一九六八年六月》這首詩,我們便能體會失明對于詩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此時,時間已是一團迷霧,日子已不可辨別。他只能用感受來定位時刻,用手指的觸感去閱讀書籍。
無法確認真實的世界,無法辨讀擺弄的書籍,但“那人已失明”卻云淡風輕,仿佛不值一提。失明的恐懼沒有擊退博爾赫斯,這種特殊性反而讓他能在時間之中自由穿梭,激發出更多的創作。
風無定,人無常。總有許多避之不及的意外出現,除了痛苦,或許傷痛和對傷痛的感悟也成了你之所以為你的理由。
麻贏心與博爾赫斯有相似的遭遇,由于童年時的意外,她成為“椅中之人”,生活有諸多的限制。但她并未在痛苦中迷失,而是不斷躍入新的世界,也才由此擁有了更廣闊的生活。正如她所言:“人生其實就是冒險,就是一個不斷從你既定的路線上‘跑偏’的過程?!?/p>
“跑偏”或許會碰到墻壁,會產生傷痛,但它也豐富了你,讓你成為你,讓你學習于水火之中千百次拯救自己。
在博爾赫斯的墓碑上,刻著一句古英語——”…and ne forhtedon ná”——別恐懼。別恐懼,生活總會柳暗花明,如果故事的結局不好,那它就還沒到結局。
(內容來源于“為你讀詩”)
責編:保雪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