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近年來四川綿陽的科技產業發展如何?在為期兩天的實地調研結束后,來自全國多家知名財經自媒體的創始人紛紛感嘆:“綿陽是一座‘綿里藏針’的城市,沒想到科技底蘊如此硬核!綿陽的科技實力被自己低估了。”
4月17日至18日,“2025全國知名財經自媒體四川(綿陽)調研行”順利舉行,包括園區薈(ID:biaozhunpark)在內的近20家財經領域頭部自媒體齊聚中國科技城——綿陽,圍繞“新·智”產業主題,深入了解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機器人等重點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沿成果。
財經自媒體人圍觀機器人產業園的治安巡邏機器人(圖源:深藍財經)
在為期兩天的行程中,調研團先后走訪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館、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長虹新能源智能智造產業園、華爾科技等地,并實地體驗已投入運營的無人駕駛公交,近距離感受綿陽“智造”力量背后的核心技術與突破性成果。
例如,由綿陽天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綿陽星座”,具備毫米級地表沉降探測能力,為災害預警與應急救援提供關鍵信息支撐;四川虹科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手機高鋁蓋板玻璃,薄如蟬翼,全球每4部手機中就有1部使用他們的產品。
此次調研還特別參訪了聲名遠揚的四川長虹。多位自媒體創始人坦言,這是一次對“傳統長虹”認知的徹底刷新——原來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180℃超低溫冰箱,可實現30至60年的生物細胞長期保存;其首創的X射線Flash放療設備,僅需數次即可完成原本長達一個月的放療療程,單次治療時間縮短至1秒,有望于年內完成臨床試驗。
財經自媒體人圍觀長虹集團的醫療器械產品(圖源:深藍財經)
在華爾科技,調研團了解了從硅砂到晶硅、再到芯片封裝的完整產業鏈流程。企業負責人介紹,其服務客戶包括國際高端品牌戴森,原本需數天甚至十余天的芯片封裝流程,如今最快可在24小時內完成。
為了加深對綿陽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的了解,調研團還和綿陽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等部門進行了座談交流,就企業資本化路徑、新興產業發展等話題發表看法。
財經故事薈創始人陳紀英稱,綿陽是一座“被低估的硬核科技城市”。這里不僅擁有“國之重器”級別的科研力量,也涌現出一批深耕本土、自主創新的高成長企業,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產業領域的探索與應用令人印象深刻。
國際投行研究報告創始人凌建平表示,在貿易摩擦背景下走進四川綿陽,不僅增強了信心,也重新認識了四川與綿陽。一方面,作為國家戰略腹地,四川經濟穩健、社會安定,有能力在各種局勢下支撐中國發展;另一方面,綿陽不僅是國家安全的科技支點,也是機器人、人工智能、核醫學等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頭,其科技潛力被嚴重低估,未來可期。
尺度商業創始人李德林坦言,綿陽作為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和科研生產基地,如今的發展超出了預期。
華商韜略創始人畢亞軍對綿陽的第一反應也是“超出想象”。他表示,綿陽在核技術、激光技術、機器人技術乃至芯片材料等多個高精尖領域均有布局,產業基礎之雄厚,在全國范圍內都頗具競爭力。
智通財經創始人丁先明認為,綿陽正在成為投資人不可忽視的一塊熱土。“這里有大量機會值得挖掘,我很樂意向更多投資者介紹綿陽,把這里的優勢和潛力傳遞出去。”
“以前總覺得綿陽很柔。”投資家聯合創始人劉婷實地走訪后有了新的認識:“現在才發現,它的科技實力,其實非常硬核。”
四川本土的財經自媒體“大成產經”創始人李永紅則提到,每一次走進綿陽,都會收獲新的視角與認知。“這次活動組織得很扎實,不僅調研內容豐富,還促成了全國財經圈的一次深度交流。”
前排右一為園區薈總編輯謝良兵(圖源:深藍財經)
據悉,本次調研活動旨在通過包括園區薈(ID:biaozhunpark)在內的財經新媒體視角,講好綿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故事,呈現“新質生產力”在西部地區的生動實踐,助力外界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綿陽在智能制造與科技創新領域的獨特優勢與發展潛力,吸引更多優質人才與創新資源匯聚于此。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來源 | 深藍財經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