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連父母都要厭恨,哪怕因此背上不孝的罵名。
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費盡心思供養(yǎng),卻成為了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父母以有孩子為樂,為最大的驕傲;孩子卻恨父母把自己帶到人間。
不對等的思維,又是如何產生的呢?不管怎樣,冤家宜解不宜結,總要去找到其中的真相,然后對癥下藥,積極解決問題。
01
無所不在的愛,讓人反感。
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如何從社會心理學方面解讀,年輕人越來越埋怨原生家庭?
高贊的答案中,有這樣的描述:父母天天洗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父母總是說“誰家的誰”,反正成績比他更好;家里總是談孝道,父母還身體力行,體現(xiàn)孝道;父母很焦慮,這個姑娘大了,嫁人難......
我們還看到這樣的回復:孩子在學校坐了一天,聽了一天的課。到家里,還要接受父母的教育,聽一些大道理,要是不聽,父母就覺得孩子不懂事,讓人無話可說。
從父母的眼里,對于孩子的前程,已經(jīng)考慮到了,因此各種提醒和介入,這是愛的表現(xiàn)。父母的言行,似乎給人一個信號——孩子的成長,比自己的命更重要。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蠻橫無理,居高臨下。父母的愛,適得其反,不是自己想要的。
作家池田大作說過:“即使是孩子,也有一個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前提必須明確,孩子決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
孩子一步一步成長,是在努力獲得自由,爭取自主。
父母參與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卻在努力干預,甚至產生了嚴重的控制欲。
就是孩子成年之后,父母還各種擔憂,并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尊重其獨立的人格。
當父母的愛,變成了感情的綁架,那愛就很多余了。
父母費盡心思給孩子房子、車子、工作機會,都成為了孩子人生的負擔,如枷鎖一般。
02
越在底層的年輕人,越會抱怨自己的父母。
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按照常理,一個人成年之后,就應該靠自己了。
對錯,成敗,都要求自己去改變。父母只能是幫忙,而不是代勞。
但是很多年輕人,在自己混得很糟糕的時候,就開始抱怨“為什么我不能夠拼爹拼媽”?
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很發(fā)達,我們分分鐘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他年輕人的生活狀況。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人與人的橫向對比”。
比方說,一個農民的兒子,和企業(yè)家的兒子對比,起點就差距一大截。農民的兒子,難免就心生厭恨,為什么自己那么命苦啊。
而父母呢?并沒有辦法保證自己很厲害,哪怕父母拼盡全力,也就是家庭溫飽,有房子有車子而已。
能夠給子女留下幾百萬的父母,都是鳳毛麟角的。
一邊在期待,一邊是無法滿足期待。這人與人的心理落差,情感隔閡,就產生了。
在“犯罪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句話:“基因負責上膛,性格負責瞄準,環(huán)境扣動扳機。”
一個人的成功,受到了原生家庭、自己的努力、周圍的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一個人不成功,完全歸咎原生家庭,那父母是承受不起的。
年輕人進入社會之后,家庭沒有資源,社會環(huán)境卻比較糟糕。這讓人看不到希望,情緒一直在攀高。
通常,低層次的年輕人,沒有高的文憑,也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遠大的理想。貧窮限制了想象,那就只能想著家里的三瓜兩棗,越發(fā)不對勁。
想一想,年輕人自己都混不下去了,還談什么感恩?用什么感恩父母?
03
已婚的年輕人,愛孩子,勝過愛父母。
我是70后,我的父母已經(jīng)七八十歲了;我的孩子二十歲左右。
站在中年人的位置,我從父母的身上,看不到希望,只看到他們“格局太小、整日翻開幾畝地、收入可憐”。我也慶幸,自己擺脫了父母的生存方式。
我還看到了孩子正在上學,學一技之長,能夠去大城市謀生。
相信很多已婚的人,都和我有類似的感受:孩子暗示著家庭的希望;父母預示著家庭的麻煩。
你到底是愛“希望”,還是愛“麻煩”?答案不言而喻。
很多年輕人,住著父母提供的房子,卻不讓父母一起住。他們只是愿意讓孩子常伴左右。
在大城市,很多年輕人寧愿花錢請保姆,也不讓父母帶娃。父母的認知太低,習慣太陳舊,也太啰嗦了,還沒有退休金,這都成為了年輕人愛不起來的原因。
父母的育兒經(jīng),所謂的成功學,在自己身上都沒有靈驗,那么拿到子孫身上,怎么會靈驗?
04
簡單來說,年輕人厭恨自己的父母,是代溝、家庭窮、過度愛等方面引起的。
但是我們總不能一直恨下去吧,總要找一條退路,維系兩代人的關系。
其一,和父母深度交談一次,請父母熱愛學習,跟上這個時代,別一直老生常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其二,和父母保持距離,就算父母愛帶娃,也要有規(guī)矩。等娃大一些,那就父母回自家好了。
其三,尋找父母身上的優(yōu)點、缺點,然后揚長避短。千萬別什么都信父母的。父母的話,聽一聽,別太當一回事。
兩代人要彼此承擔責任,但是不要總是誰對誰負責,人都是獨立的,尊重大于干預。
萬一我們改變不了父母,我們就只能改變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