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演唱會,帶火一座城。
4月12日-13日,“山歌響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會?南昌站”(以下簡稱“刀郎南昌演唱會”),在南昌國際體育中心火熱開唱。廣大歌迷“一飽耳福”的同時,這場演唱會的“東道主”——南昌,也再次火爆出圈。
4月12日,刀郎“山歌唱響的地方”巡回演唱會南昌站,來自全國各地的歌迷在場館外七個以刀郎專輯封面為主題的互動舞臺前自發集結演唱。圖/洪觀新聞
相關數據顯示,刀郎南昌演唱會及周邊應援在線觀看直播人數、單場點贊數均創新高。據大數據計算,該演唱會4月11日彩排和12日、13日演出期間,場內場外歌迷創造了累計超20萬人次的“大流量”,“南昌演唱會”抖音話題播放量達3.6億次。
井噴的人氣也帶火了演唱會上下游的文旅消費:有統計顯示,刀郎演唱會期間南昌9大景區僅接待持演唱會門票的游客就超5萬人次,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白糖糕銷量同比增長300%,南昌夜市營業額同比增長320%,南昌酒店入住率提升65%,餐飲消費增長48%,網約車日均接單量突破45萬……
近年來,包括大型演唱會在內的“演藝經濟”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積極追捧的香餑餑。這次刀郎南昌演唱會制造的出圈效應,實際上是近年來南昌持續推動“文旅+音樂”深度融合、打造“演藝經濟”新高地的一次成功示范。
“到南昌看演唱會”,到底有多火?
刀郎演唱會的火爆,并不是南昌第一次因為演唱會而出圈。公開報道顯示,這幾年南昌演唱會的熱度,已然呈現出持續快速升溫的勢頭。
2023年4月,薛之謙演唱會南昌站,5萬人規模的演唱會現場座無虛席,演唱會門票在預售階段便被“秒搶”一空,南昌西站在演唱會期間的日均人流量更是接近20萬人次……這讓南昌品嘗到了演藝經濟的甜頭,并“Get”到了流量密碼。這一年,南昌共舉辦9場明星演唱會。
2024年,南昌趁熱打鐵,演藝市場不斷掀起新熱潮。張杰、林俊杰、鳳凰傳奇、蔡依林、周深等知名藝人在南昌演唱會連開27場,且還舉辦了兩場戶外音樂節。
2025年,南昌演藝市場繼續升溫。僅第一季度,就成功簽約9場演唱會。并且,熱度持續刷新。如1月“歌神”張學友2025年巡演首站在南昌開唱,并連開6場,刷新了南昌演唱會市場明星藝人連開場次紀錄。有預計顯示,今年全年落地南昌國體中心的演唱會將突破35場。
南昌國際體育中心。圖/視覺中國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知名藝人的大型演唱會一般都是首選一線城市,或部分強二線城市。相對來說,南昌一直屬于演出經濟的“洼地”。但近年來,無論是就演唱會的場次,還是吸引的流量規模而言,南昌在國內文演市場的影響力、存在感,都有了跨越式提升。
這一方面,代表著文演市場對于南昌近年來在對外知名度提升、文旅形象塑造和相關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的一種認可;另一方面,演出市場的活躍也給南昌文旅經濟實現新突破帶來了新的加持。如去年,南昌各類演唱會全年累計觀演人數近100萬人,其中跨城觀演歌迷達80萬人,帶動直接消費約16億元。
眾所周知,演唱會有著“行走的GDP”之稱。在促消費和激發文旅活力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溢出效應。這是因為演唱會是一種相對高端的服務型消費,鏈條長、環節多,能有效串聯和帶動“吃、住、行、游、購、娛”等整條消費鏈。據此,近年來在文旅市場炙手可熱的“網紅城市”南昌積極擁抱演藝經濟,也算得是一種繼續拓寬文旅發展空間的順勢而為。
值得注意的是,時下南昌演藝經濟的“火”,還不僅僅體現在演唱會上,而是呈現出多維度、多領域的齊頭并進之勢。如作為江西規模最大、容客量最多、演出規格最高的綜合性甲級大劇院——南昌保利大劇院,自去年9月開業以來就舉辦了60多場演出,預計2025年將組織演出不低于120場。而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風靡全球的法國原版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也將首次登陸南昌,在南昌保利大劇院連演5場。這些頂級演出不僅吸引了江西省內及全國各地的文化愛好者,更有“粉絲”從加拿大、日本等專程飛來觀演,成為妥妥的引流“利器”。
南昌保利大劇院夜景。 圖/視覺中國
同時,以小劇場為舞臺的各類文化演出,也在南昌漸成氣候。如“開懷喜劇”“南脫喜劇”“一支麥”等脫口秀品牌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據統計,南昌目前已建成并運營的小劇場數量超過40家。此外,南昌市還積極推廣“南昌采茶戲”“南昌賀郎歌”等本土文化名片,先后舉辦了“登場皆英雄 高手在民間”海昏百戲擂臺賽——首屆南昌市文藝達人選拔賽、第三屆南昌藝術季“滕王閣之韻”南昌市聲樂大賽等一批貼近市民生活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從大眾化的演唱會、音樂節,到“小眾”高雅的音樂劇、音樂會,再到備受年輕人青睞的脫口秀小劇場,抑或是接地氣的群眾性演出活動,今天的南昌,各類不同規模、層次的演藝活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在全方位滿足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成為南昌新的文化品牌與文旅消費熱點。
打造演藝經濟新高地,南昌底氣何在?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何在演藝經濟這片新藍海中,過去并不顯山露水的南昌,卻能夠“一鳴驚人”?
其實,從客觀條件看,發力演藝經濟,南昌的確有自身的優勢和底氣。
南昌“一江兩岸”夜景。 圖/視覺中國
其一,這座有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美譽的城市,素來不缺文藝細胞:從享譽古今的《滕王閣序》,到留名近千年的豫章書院,從彭蠡之濱的漁舟唱晚,到起于唐代的興國山歌,再到《映山紅》《江西是個好地方》等時代之聲,江西的骨子里就蘊含著“文藝范兒”。這為時下各類演藝活動的繁榮,奠定了文化基因上的基礎與天賦。
其二,近年來,包括南昌在內的整個江西,文旅熱度、人氣都居全國前列,在文旅場景和服務的打造、新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對外的文旅推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整體上正處于快速上升的態勢之中。這為有效挖潛演藝經濟潛力提供了流量、市場、平臺等各方面的加持。
比如,南昌的美食、美景,及近年來一些新的文旅場景的打造,本身就讓不少游客“心動”,在此基礎上疊加新的演藝活動,就可以讓更多游客由“心動”變為“行動”,最終實現文旅與演藝經濟的相互牽引、賦能和共贏。
其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突出的區位條件,為演藝市場繁榮提供了“大市場”優勢。南昌是全國唯一一個與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和海西經濟區相毗鄰的省會城市,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獨特優勢,且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南昌的高鐵、高速、航空等綜合交通網絡已非常完善,這大大拓展了南昌演藝市場的吸引力半徑。
南昌東站全景圖。 南昌東站 供圖
有分析就指出,環顧四周,不論是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還是武漢、南京、杭州、長沙等“新一線城市”,基本都在距離南昌600公里的范圍內,這讓南昌的各類演藝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吸引外地歌迷的奔赴。一個能夠反映南昌演藝經濟對周邊地區“虹吸力”的數據是:2024年,南昌國體中心舉辦的27場演唱會中,跨城觀演人數占比接近七成。
而能夠吸引的外地觀演人數越多,其對文旅和消費帶來的綜合牽引力就越強。同時,這也會增加各類演藝機構和藝人對南昌演藝市場的重視與青睞度。
此外,近年來南昌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像適合舉行大型演唱會和舞臺劇、音樂劇的場地,就有南昌國際體育中心、江西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南昌保利大劇院等,這為各類演藝機構提供了便利的選擇條件。再加上南昌近年來在文旅市場備受年輕人歡迎,這也非常契合演藝市場的客群結構。
拼專業、拼服務,讓演藝經濟“叫好又叫座”
當然,客觀條件再好,演藝和文旅畢竟都屬于服務行業,不能僅僅是靠著“天賦”就能“躺贏”。演藝經濟持續升溫的背后,更離不開南昌一系列的“后天”努力。
要知道,當前演藝市場的競爭其實是非常激烈的,各地都在“搶人”、“搶流量”:早在2017年,上海就提出要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北京在2023年首次將著力打造“演藝之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都則明確要打造“國際音樂之都”……此外,廣州、西安、武漢、深圳等城市也均在演藝產業上加大了布局力度。不久前,浙江也提出,要進一步優化演藝經濟營商環境。
根據日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收入796.29億元,同比增長7.61%。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54億元,其他收入216.75億元。并且,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帶動觀眾綜合消費超過2000億元。很顯然,演藝市場是一個妥妥的千億級市場,在提振消費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這個領域定然成為各家的“必爭之地”。
在這一背景下,南昌能在一眾“強手”中脫穎而出,的確是花了不少心思、下了不少硬功夫。
2024年9月,“唱響洪城”大型演藝推介會現場展板。圖/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現場”公眾號。
首先,在重視程度上就走在前列。如去年9月,南昌專門舉行了“唱響洪城”大型演藝推介會。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文演商代表和媒體記者,南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南昌演藝市場站臺吆喝,并邀請知名經紀人深化交流合作,推動演藝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明確承諾南昌將為各類演唱會舉辦提供最優保障,不斷優化演藝項目落地審批流程,持續營造整潔、有序、安全的城市環境,充分展現開放包容、熱情好客的城市形象,積極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把南昌打造成文化演出的新高地。這樣的高位推動,就向演藝市場的經營主體釋放了鮮明的信號和預期。
從現實來看,南昌對演藝經濟及優化演藝經濟營商環境的重視,更體現在行動上。公開報道顯示,南昌在去年初就出臺了《促進演出市場發展十條措施》,將“演唱會經濟”作為城市文旅升級的重要抓手,推行“一站式”審批服務,將大型演出審批時限壓縮至“一日辦結”,甚至實現加場項目“秒批秒辦”。同時,強化后續的服務保障。如此次刀郎演唱會,南昌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就聯合公安、交通等部門成立專項保障組,從安保方案到交通疏導均制定精細化預案,確保“零差錯”服務。
其次,南昌還適時創新了“演藝經濟”的經營機制。南昌市政資產集團改變初期以場地出租為主的單一經營模式,通過以場地租賃費入股等模式,引入高端賽事和演唱會,實現從“房東”向“股東”的角色轉變,并與演出主辦方開展合作。這一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各項資源的統籌效率,增加對演藝領域市場主體的服務保障水平,從而吸引更多演出活動落戶南昌;另一方面,也是盡可能將演出活動的“流量”轉化為企業經濟“增量”。
此次刀郎演唱會的火爆出圈,就是這種合作模式的一個好的開始。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爭取各類稀缺演藝資源,南昌市政公用集團專門組建了由黨委書記、董事長為負責人的文演專班,籌劃、協調、組織有關事宜,全力對接各大經紀團隊和演藝機構。最終以誠意和周全的服務保障,贏得了刀郎團隊的信任。
可以說,搶灘演藝經濟這片新藍海,南昌堅持走的是專業化的路子——專注重視優化演藝經濟營商環境、專班負責對接資源、專業服務強化服務保障。
當然,服務好演藝市場主體的同時,南昌也在繼續擦亮“寵客”招牌,在服務好觀演群體上,展現出全方位的誠意。如此次刀郎演唱會期間,為讓外地觀眾體驗“賓至如歸”的服務,南昌市公安、文旅、地鐵、城管等相關單位就提前制定了周密的服務保障方案。
包括推出行李免費寄存、地鐵延時運營、提供專屬福利等貼心措施。甚至,還專門設置了7個外場舞臺同步直播,讓沒搶到票的3萬觀眾也能“隔空大合唱”,而為方便網絡“達人”們直播,相關方面還組織志愿者送上飲用水,并保障電路、網絡暢通……這樣的服務誠意與包容性,顯然極大提升了觀演游客的體驗感,并進一步轉化為城市演藝經濟和文旅市場的良好口碑。
如果要總結南昌在演藝經濟上的“方法論”,關鍵詞或可以歸納為兩個:專業化+服務精神。前者,在尊重專業要求和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致力于最大程度降低演出活動的落地成本,并以周全的演出保障來確保演出的成功;后者,把近年來“網紅城市”的“寵客”精神發揮到極致,以貼心服務最大程度提升“粉絲”的體驗感。這兩點結合在一起,其實就是讓所有演出活動都能夠真正實現“叫好又叫座”,讓演藝市場主體和觀演游客都能“雙向奔赴”南昌。
“文旅+百業”,助力講好更多江西“新故事”
從更大范圍來看,發展演藝經濟,實際是推動“文旅+音樂”深度融合,持續做大文旅這篇大文章的路徑之一。一定程度上說,一個地方演藝經濟的發展上限,就取決于它與地方文旅產業的融合程度。這也正是南昌在打造演藝經濟新高地上的一個重要發力方向。
如這次刀郎南昌演唱會期間,當地就創新推出憑演唱會門票免費游覽南昌9家國有A級景區的活動。此外,南昌市文旅局還同步推出“聽山歌+游古村+品魚宴”套餐,并將洪崖丹井、萬壽宮與演唱會門票綁定銷售;更聯合武漢、長沙推出“長江中游旅游一卡通”,預售15萬套,把“歌迷專列”變成跨省文旅直通車。
航拍南昌萬壽宮夜景。圖/視覺中國
從效果看,應該說是非常明顯的。數據顯示,演唱會期間南昌文旅訂單增長83%,跨城歌迷的48小時行程消費提升3倍,直接拉動消費超9.8億元。有分析稱,這種“音樂搭臺、全域唱戲”的生態,讓南昌從“過境站”變身“目的地”,實際上也就是最大程度增加了演唱會對整個文旅經濟的撬動作用。
如果說以知名藝人背書的大型演唱會,給一個地方的文旅發展添加了新的IP,那么,要把演唱會帶來的流量轉化為可觀的文旅消費增量,最終考驗的還是與之配套的“文旅+”融合能力。比如,持續創新文旅場景和服務,讓游客在被演藝活動吸引過來的同時,能夠享受到遠超演藝層面的超值體驗。
日前召開的2025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披露,作為首屆全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的主辦地,南昌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深化“文旅+百業”,持續打造人生八雅、寶藏八園等新業態新場景,構建具有南昌味、多元化、多層次的文旅產品體系。通過業態升級,服務提質、品牌塑造,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讓南昌持續成為“外地人喜歡、本地人自豪,年輕人向往”的活力之都。
另外,即將舉辦的2025南昌新興文化經紀人合作盛典,將匯聚全國頭部演出及體育類經紀公司、二次元IP方及游戲電競等新興文化領域經紀人,聚焦“谷子經濟”“演藝經紀”“角色扮演”等新興文化領域,搭建交流平臺,塑造“年輕態、國際范、南昌韻”的城市品牌形象,推動江西文旅消費持續繁榮。
這些結合南昌及整個江西現實條件的“文旅+百業”探索,有利于繼續擴大南昌和江西文旅的想象力。要知道,過去幾年,整個江西的文旅發展已經站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外界的期待值也在跟著提升,要避免出現“審美疲勞”,就需要更加注重講出更多“新故事”,與各個層次的游客創造更多元的“連接點”。這其中,音樂、體育等領域的“文旅+”融合,由于需要游客的沉浸式參與,相對更能制造文化和情感上的共鳴,給游客帶來更多的“記憶點”,從而容易形成口碑傳播上的“自來水”效應,因而尤其值得重視。
同時,當前國人在音樂、體育等方面的文旅消費需求仍處于一個上升期。特別是在大型演唱會方面,南昌屬于新興崛起的高地,相比一些成熟的地方,本身也還有巨大的“后發優勢”待釋放。因地制宜地抓住這里面的機遇,也就有望給江西文旅打造更多的新IP、新場景,增添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還要注意的是,對于南昌、江西這樣的內陸地區而言,無論是舉辦演唱會還是大型體育賽事,還有一種更高層面的“隱形紅利”。因為舉辦這些活動,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過程,考驗的是一座城市全方位的服務意識和能力。并且,它需要廣泛地與外部世界對接、合作,既要“走出去”,又要“引進來”。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引入一些新觀念、新的發展要素,并強化自身的開放意識、提升開放能力。而這些看似無形的“收益”,利好的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文旅產業。
海報設計:俞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