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元璋的大業在長江流域、中原地區鋪展開時,他面臨的另一個棘手問題,如何奪回漂泊在外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要知道,這一地區雖經歷數代中原王朝,可他們都沒能從少數民族政權當中奪回。
朱元璋雖有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志向,他也清楚這份事業的難易程度。
為此,他準備用3年時間來收復失地。
可當徐達的大軍到達燕云十六州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燕云百姓成群結隊出動,勤王護師。
無論老者,還是少年都熱淚盈眶,慶賀回歸正統。
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驚。
這一地區與中原分割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將近5個世紀。
朝代更迭、時間流逝,就算一塊冷鐵也被捂熱了,更不用說人心的奴化了。
可偏偏歷朝歷代的少數民族政權沒有做到這一點。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明軍進入燕云十六州后,當地百姓高呼朱皇帝的結果。
燕云十六州脫離中原體系始于石敬瑭,燕云十六州被他拿來換取了個人的私利。
自此開始,中原王朝再也無法統轄這一地區,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漢人也失去了正統身份。
作為唯一有可能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宋朝,沒有珍惜歷史機會,反而趙九妹把燕云地區歸順的百姓又送給了金人。
這一昏招徹底割裂了燕云百姓與中原王朝的情感。
元朝時期在全國推行四等制度,漢人要繳納九成賦稅。蒙古人卻可為所欲為,霸占民田,搶劫漢人。
大都地區更是被元朝當作了經營的核心區域。在這里,四等制度推行的更加嚴格,漢人生活條件更加艱苦。
對于身處暴政當中的漢人,他們急切盼望著得到解放。
雖說元朝推行四等制度,但是元朝的國教依然是儒學。
漢人為官作宰的不在少數,要想以儒學統治國家,那就必須大力弘揚禮法。
經史子集等儒學經典,元朝依然奉為經典,大都附近尤其盛行。
燕云十六州的書院數量竟然反超了江南地區,這一怪異的舉動使得整個文壇感到不可思議。
元朝同樣推崇科舉制度,北人科舉的頻率與次數,與南人同步。
正是因為元朝在燕云十六州推行的南面官制度,使得漢人得以保留漢學正統。
哪怕往前數,遼金時代依然如此。
因此,燕云十六州的根基從來沒有斷過。
北方漢人無非是隸屬不同,但心之所向,皆是漢統。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離家四五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依然想回老家的緣故。
朱元璋出身貧民,他自然知道民心所向。作為一個有大志向的人,朱元璋更是懂得如何利用民心。
在朱元璋起事過程當中,他一直遵循著呵護民心這一鐵律。無論走到哪里打到哪里,安撫民心是他第一要務。
但凡明軍拿下一座城池,第一件事情便是開倉放糧,賑濟貧苦百姓。
哪怕城中無糧,明軍也會拿出軍糧分發給百姓,以安民心。
在解放燕云十六州的時候,徐達就是如此做的,甚至還從軍隊調出30萬擔糧食賑濟各地。
民心可用,誰都清楚,但燕云十六州畢竟離家400多年,燕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糧食問題,更有身份的問題。
在宋朝統治時期,北方的漢人一直被視作奴化教育下的漢人,將他們排擠出了正統之外。
要不然也不會有趙九妹把燕云歸順的漢人,交還給金人的做法。
朱元璋也敏銳的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朱元璋起事的時候,他就已經著手解決這一難題。
朱元璋承認元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正統,自己的權力繼承自元朝。
同樣處在元朝統治下的漢人,無分南北皆是華夏子民,哪怕是異族只要歸順明朝,一律是華夏正統一員。
在糧食與身份危機解除的雙保險之下,燕云地區的漢人怎能不歸心似箭。
特別是聽聞徐達一路開倉放糧,更是令整個燕云地區震蕩不已。
一面是殘暴不堪的北元政權,一面是同氣連枝的漢人政權,孰輕孰重,該做何種選擇,燕云地區的漢人眼睛是雪亮的,心里的算盤也是清楚的。
等朱元璋的旗幟飄揚到燕云十六州的時候,解決的不僅僅是領土收復的問題,更是直接把民心安穩下來。
為后世長久統治提供了先天基礎,這片闊別445年的熱土,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