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不止一次看到過這樣的評論:“現在大街上扔塊磚,砸中10個人有8個是本科生,剩下2個是研究生。”
這話雖然夸張,但是一個隱含的現實就是:曾經象征“天之驕子”的普通本科,如今早已沒什么稀奇。
張雪峰說,普通本科最難受,高不成低不就。我認為很有道理。
01.普通本科的「夾心層」困境
都說“大學是人生的新起點”,但對普通本科生來說,這個起點可能是“二手跑道”。
就從大學本身而言,不同大學的經費差距懸殊,清華大學本科生均經費8.5萬元,相當于某地方普通本科(2.1萬元)的4倍。
錢差在哪?人家實驗室能買千萬級設備,你可能連專業軟件都要湊合用。
另外,普通本科的專業與現實需要脫節嚴重,比如很多普通本科就沒有能力開設人工智能課,而很多課都是老掉牙的東西,學了也用不少。
另一方面呢,隔壁專科生在車間實操作設備,學技術,而你在教室背理論,畢業時才發現:人家能上手,你還得從頭學。
02.就業市場普通本科被埋在最底層
很多人以為“本科總比專科強”?但現實是,頭部企業只要985/211。中小企業 更青睞“有經驗的專科生”。有HR直白地說:“同樣沒經驗,專科生要的工資低,還愿意從基層干,本科生反而容易眼高手低。”
普通本科好像就剩下一條路,考公和考編。這也就是這幾年公務員考試人數暴增的重要原因。
但考公也是有區別的,選調生要求名校背景,普通本科生壓根就沒資格參與。
即便進入體制內,也只能作為工作人員慢慢干,和選調生這樣重點培養的干部完全不能相提并論。
03.都是“內卷”的投入,普通本科回本太難
我們知道,無論是普通本科還是名校,父母的投入都是巨量的,都是無數的培訓班、無數的時間累積而成的。
這個時候,專科生投入小找到了工作,名校生投入大找到了好工作,而普通本科成了就業市場的棄子。
那么,反過來思考,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內卷”注定是個普通本科的命運,為什么還要苦苦內卷。
我覺得這樣的現狀,從長遠來看,是好事。
政策教育不了人,但是現實可以。
長此以往,如今的內卷現象是不是慢慢改善呢?這或許有可能。
當向上的通道無法突破,大多數人都會思考人生的真實意義。
有人說:“普通本科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雞肋的吃法有兩種:一種是抱怨“沒肉”,然后扔掉;另一種是撒上調料,煎出香味,吃得津津有味。
其實學歷從來不是人生的“判決書”,而是一張“入場券”。普通本科的你,或許沒法拿著這張券走進“VIP通道”,但你可以用它敲開一扇扇“側門”,然后靠實力闖出自己的路。
畢竟,這個社會真正缺的,從來不是“名校畢業生”,而是“能解決問題的人”。
與其糾結“本科有沒有用”,不如先讓自己“變得有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