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酒這是個世界性的話題,放眼全球,威士忌的豪邁,白蘭地的優雅,伏特加的凜冽,各有擁躉,風靡世界。甚至連帶著點土味的金酒、朗姆和龍舌蘭,也在國際酒吧里占有一席之地,世界七大烈酒的名號,它們當之無愧。
但有趣的是在這七大烈酒中,唯獨咱們中國的白酒沒有提名。
要知道中國白酒年產量動輒七八百萬升,為啥老外卻不愛?
起步太晚錯失良機
說起走出國門的飲料,中國其實并不是沒有,茶葉就曾經走向整個世界,但茶的普及,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早在十七世紀末,茶葉就開始走出國門,那時中國還是茶葉出口的絕對霸主,反觀白酒,真正興盛起來,已經是清朝的事兒了。
茶葉忙著在世界上大放異彩的時候,白酒還在國內埋頭發展,清朝中期,白酒充其量也就是老百姓喝的雜糧燒酒,而達官貴人才會享用精糧釀造的黃酒。
產量不高,生產分散,再加上古代白酒常用陶壇儲存,長途運輸實在不方便,如此種種,白酒在國際貿易的起跑線上,就落后了一大截。
還有就是歷史機遇的錯失,酒類的大流通,往往伴隨著歷史的血火。看看七大烈酒里的其他六位,哪個背后沒有殖民擴張的影子?
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金酒,搭著大航海時代的順風船,隨著殖民者的鐵蹄踏遍新大陸。
朗姆酒干脆就是在罪惡的三角貿易和美洲種植園里誕生的,浸透了黑奴的血汗。
龍舌蘭酒原本只是墨西哥當地的土酒,歐洲殖民者帶來的蒸餾技術,才把它變成了白蘭地替代品。
大航海時代西方殖民者在新世界跑馬圈地的時候,大明王朝和大清帝國弱不禁風。
但無奈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了文化和商品的對外傳播,也包括白酒,等到清朝末年,國門被洋炮轟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歐洲殖民者忙著掠奪資源,也沒心思把白酒帶回老家,更沒時間培養喝白酒的習慣,就這樣白酒被困在了東方世界,和全球市場失之交臂。
在歷史的長河中,先發優勢常常至關重要,茶葉的成功出海,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而白酒的遲到,以及西方早期全球貿易體系的擦肩而過,奠定了其在國際市場上先天弱勢的基調。
文化隔閡難以逾越
除了歷史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口味因素,白酒和西方烈酒,工藝、成分都大相徑庭,白酒是固態發酵,洋酒多是液態發酵。
但這風味差異,絕不是老外不愛白酒的決定性因素,口味這東西,其實挺玄妙的,更多是一種文化習慣和味蕾記憶。
真正橫亙在白酒面前的,是文化上的差距,西方烈酒的流行,背后是強大的歐洲經濟和文化在撐腰,那些洋酒幾乎都和歐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甚至連朗姆酒,都有好幾個國家爭著要認領為國酒,想想漢唐盛世,絲綢之路,萬國來朝,那才是真正的文化影響力。
可惜的是到了白酒興盛的清朝中期,中國雖然經濟體量龐大,卻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科技落后了,文化輸出也疲軟了。
沒有強大的經濟和文化做后盾,再好的東西,也難免顯得落后、不流行,白酒的國際長跑,輸在了起跑線,也輸在了文化軟實力上。
文化的認同感,往往超越了產品本身的實用價值。西方烈酒的成功,與其說是口味征服了世界,不如說是西方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全球。
白酒想要走向世界,僅僅依靠產品品質的提升遠遠不夠,還需要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
茅臺出海道阻且長
當然咱們得白酒企業當然不甘心只在墻內香,就比如茅臺,其實早在多年前就開始打通國外市場。
但尷尬的是折騰了三十多年,出海成績單實在有點慘淡,2002年茅臺國外市場收入1.1億元,占總營收近6%。
到了2022年,海外市場營收漲到42.4億元,占比反而降到了3.32%,這比例實在有些慘。
但是現在中國白酒出口,幾乎就靠茅臺在單打獨斗,再看看出口目的地,主要是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華人圈。
真正能打入西方主流市場的,寥寥無幾,反倒是進口洋酒,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2023年上半年進口額就逼近2022年全年水平,洋酒熱持續升溫。
面對國內白酒市場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萎縮的趨勢,國際化成為白酒行業不得不面對的新命題。
2024年年初,茅臺、郎酒、習酒三家醬香酒企掌門人齊聚郎酒莊園,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國際化,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也是很焦慮。
看看白酒行業的數據,產量連年下降,企業數量減少,庫存積壓嚴重,年輕人似乎越來越不愛喝白酒了。
但同時行業的利潤卻在增長,頭部企業賺的多,資源也是加速向頭部企業集中。
茅臺日子依然滋潤,但這高處不勝寒的滋味,恐怕也只有茅臺自己才能體會,茅臺也開始想辦法,又是聯名冰激凌咖啡,又是加速海外擴張,焦慮感溢于言表。
而它的國際化之路,也正是中國白酒行業出海的代表,茅臺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號召力,但在國際市場上依然面臨重重阻礙,更別提其他白酒品牌了
講好故事破局出圈
或許大家也意識到白酒出海,不能光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維,還得學會講故事,玩轉品牌營銷。
看看那些成功走向世界的奢侈品牌,哪個不是講故事的高手?香奈兒講格拉斯玫瑰的故事,愛馬仕講手工匠人的故事,山崎威士忌講日本匠心精神的故事。
故事講好了,消費者買的就不僅僅是產品,而是一種文化,所以咱們白酒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國際故事。
別老是強調歷史悠久、工藝復雜,這些老外聽不懂,也不感興趣,要挖掘白酒的文化內核,提煉出能夠與國際消費者產生共鳴的價值點。
比如可以強調白酒的東方意境,借用中國哲學、藝術、美學的概念,打造出神秘,有品位的品牌形象。
或者可以突出白酒的社交屬性,但要摒棄勸酒,酗酒等負面元素,強調輕松愉快的情感連接。
再或者可以挖掘白酒的健康價值,結合現代科學研究,闡釋白酒的養生功效,在這些思路加持下,茅臺們已經在行動。
茅臺搞冰激凌、巧克力、咖啡,就是想用曲線救國的方式,先讓老外熟悉茅臺的味道。
五糧液在海外設立大酒家,也是想打造白酒消費場景,培養消費習慣,茅臺還開放海外經銷權,鼓勵國內經銷商拓展國際市場。
結語
看看現在中國酒業努力的方向是對的,但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些,膽子還可以更壯一些。
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突圍,白酒行業需要打破傳統思維,創新營銷模式,講好中國故事,才能真正贏得世界的認可尊重。
這條路注定不會平坦,但只要方向對了,堅持走下去,中國白酒的墻外香,終能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