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燈是亮的,
但亮度真的不夠用。”
家住寶山區沙浦河附近的張先生說,去年年初,沿河綠道沿線新裝了20多盞太陽能燈,白天看起來一切正常,但一到晚上,亮度有限、點亮率不高,幾乎無法提供實際照明,很多人只能打開手機手電筒照路。
近年來,隨著清潔能源在城市建設中的不斷推廣,太陽能路燈因其獨立發電、安裝靈活、節能環保等特點,成為不少非主干道的照明方案。
然而,記者實地走訪
上海多個綠地發現,
不少太陽能燈存在亮度不足、
照明范圍有限等問題,
未能完全滿足
夜間通行和活動的實際需求。
太陽能路燈照明效果參差不齊
4月14日晚9時,記者來到沙浦河北側綠道實地探訪。該段位于菊盛路和菊泉街之間,綠道沿河而建,長約1千米,環境清幽,貫穿多個住宅區,是周邊市民夜間鍛煉、歸家的常用通道。
綠道一側安裝有20余盞太陽能路燈。但記者觀察發現,雖然大部分燈具在夜間亮起,但多數光線偏弱、照射范圍有限。不少市民在通過時,紛紛打開手機手電筒作為輔助照明。路燈外觀未見明顯破損,但顯然已無法提供理想照明效果。
臨河綠道比較昏暗。
沙浦河綠道太陽能路燈明暗不一,首尾兩端路燈吸收的陽光較為充足,便會亮一些。
“從商場買完東西回來就走這兒,快得多。但這些燈基本照不到地上,也照不到人。”張先生說,最近天氣轉暖,晚上綠道上人更多了,照明問題也更加突出。
因綠道安裝燈具的一側靠近多層住宅和高大樹木,記者留意到,不少太陽能板被遮擋,部分幾乎整日無法接收到直射陽光。一位夜跑市民告訴記者:“有幾段完全靠月亮和居民區透出來的光,路燈只是形式上存在。碰上梅雨季連續幾天下雨,晚上這些燈幾乎一盞都不亮,挺嚇人的。”
在撥打市民熱線反饋后,管理方回應稱,該段綠道為區級河道沙浦河的防汛通道,根據上海市河道管理的相關規定,該通道并未鋪設市政電力管線,因此采用太陽能燈具作為基礎照明。管理方表示,目前燈體并未損壞,系統運行正常,但由于實際布局、沿線建筑和樹蔭遮擋、天氣影響等因素,確實存在光伏儲能效率下降、照明亮度不穩的問題,建議市民繞行常規市政道路。
一些公園綠地也同樣面臨“有燈不亮”“亮而不明”的問題。記者隨后走訪了寶山區康文路和楊浦區閘殷路一帶的綠地,發現太陽能照明效果不佳的現象亦有體現。
寶山區康文路上的小游園內部劃分為多個功能區,園內一部分燈路燈為太陽能路燈,靠近南門的籃球場區域則由高桿市電探照燈照明,亮度充足,是晚間最熱鬧的區域。但探照燈在晚上9時準時關閉后,游園其余區域迅速變暗。分布在小路上的太陽能燈未能形成有效“接力”,部分燈具未點亮,部分亮度微弱。
在廣場一側,幾位老年人自帶燈具,掛在圍欄上打牌聊天。“燈是有的,就是靠不住。”一位居民表示,陰天或下雨天之后,燈幾乎都不亮。
康文路小游園內燈照不足,有市民自帶燈具。
園區工作人員反饋稱,該園燈具為混合配置,部分為市電照明,部分為太陽能燈。經現場查看,路燈不亮主要是受天氣影響,并不屬于“損壞”范疇。
康文路游園綠地外側靠近交通干道,光亮會充足些,但綠地內部光亮比較微弱。
在楊浦區政悅路和閘殷路交叉口處的綠地,情況略有不同。步道兩側設有太陽能燈,入口處照明尚可,但越往深處走,尤其在一些拐角路段,照明幾乎中斷。
楊浦閘殷路綠地樹蔭遮擋處太陽能燈雖亮起,但幾乎沒有照明效果。
多名遛狗市民只能借助手電前行,一位居民指出:“白天看著有一排燈,晚上走進去就全黑了。”此外,綠地內部分燈桿底座已有銹蝕、鼓包跡象,個別燈柱略有傾斜。對此,楊浦綠化回復稱將進行全面排查,對于有安全隱患或老化嚴重的路燈進行維修更換。
部分燈柱生銹腐蝕嚴重。
部分燈柱生銹腐蝕嚴重。
綠色照明需多角度完善
記者梳理多個點位發現,這些太陽能燈具多數在設備層面“無故障”,但“有效照明”范圍不足,成為市民夜間使用中的最大困擾。但在當前綠地照明的管理流程中,是否“損壞”往往是啟動維修的標準,而“亮度夠不夠”這一體驗類問題,仍缺乏明確判斷依據。
一位城市照明行業從業者向記者解釋稱,目前主流太陽能燈具的光照強度普遍不及市電燈,“200瓦的太陽能燈照明效果可能還不如50瓦的市電LED燈。”他指出,太陽能燈受限于儲能、轉換效率和光照條件,適合鋪設在開闊、無遮擋的位置,“但一旦遇上陰天加上樹蔭遮擋,就容易徹底‘熄火’。”而且,一般太陽能路燈內部的電池壽命在3到5年,隨著時間推移,電池儲能能力會自然衰減。即使光照充足,電池也難以“存滿電”。
也正因此,交通主干道通常不會使用太陽能路燈。不過,上海有一個例外:崇明區的陳海公路是本市首條設置光伏路燈的主要干道。但業內人士指出,正是考慮到光伏板無法完全保障夜間照明,該路段采用了“市電互補太陽能”的模式:白天使用太陽能發電接入電網,夜間則由傳統電力系統供電。
不少市民建議,對于像防汛通道這類無法鋪設電纜的區域,照明布局是否可以進一步優化?比如通過修剪遮光樹木、調整太陽能板角度,提升儲能條件;并在關鍵節點、拐角處設置應急燈或人體感應燈,以滿足短時間照明需求。
在具備電力條件的綠地中,“市電+太陽能”混合布設被認為是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主要路徑可以用電燈兜底,太陽能燈作為補充,既節能又安全。”業內人士表示,混合照明不僅能提升市民夜間體驗,也更利于后期分段維護管理。
除了硬件設施層面的優化,居民與管理方之間的信息反饋機制也顯得重要。記者從多個街道了解到,當前市民可通過12345熱線、“隨申辦”App或綠地維護熱線等渠道反饋照明問題,但在是否處理、如何處理上,仍缺乏統一標準。
在公共照明的更新過程中,節能環保與照明體驗之間的平衡從來都不是一道簡單選擇題。太陽能路燈的應用,回應了綠色發展的理念,但要讓這份理念在夜晚真正“亮”起來,仍需依靠更因地制宜的設計、更靈活的管理手段,讓路燈真正“照得到”“用得上”。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煩心事、憂心事、揪心事,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向我們反映求助——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 者:王一凡
微信編輯:Wing
◢ 猜你喜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