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剛過
龍門山脈的晨霧還未散盡
彭州茶山已悄然蘇醒
這里的春天
是茶樹抽芽時簌簌的細響
是茶農指尖觸碰露珠的微涼
更是陸羽筆下“劍南以彭州上”的千年回響
典籍里的春茶基因
彭州與春茶的羈絆,早在西漢王褒《僮約》的“武陽買茶”便埋下伏筆。唐代茶圣陸羽踏訪蜀地時,在《茶經》中為彭州茶定格了至高坐標:“劍南以彭州上”——這短短六字,讓龍門山云霧滋養(yǎng)的堋口茶從此躋身大唐貢品之列 。北宋太守呂陶曾以詩為證:“九峰之民多種茶,山村櫛比千萬家”,描繪出茶山連片、萬戶炒青的盛景 。
而最動人的春茶傳說,藏在五代《茶譜》的“仙崖石花”里。丹景山巔的野放茶樹,歷經冰雪淬煉后萌發(fā)的嫩芽,被古人視作“靈草凝露”,制成的石花茶“形如雀舌,色若初雪”,連宋徽宗都為之傾倒 。
谷雨后的彭州茶山,是自然與匠心的協(xié)奏曲。采茶人指尖翻飛,只取“明前一芽一葉”,氨基酸含量高達5%的嫩尖,沖泡時如花瓣舒展,鮮爽度直達峰值 。蘇東坡筆下“仙山靈草濕行云”的堋口綠茶,陸羽盛贊的“石花”甘醇,在春水中次第綻放。
千年野放茶的生態(tài)密碼
龍門山古稱“茶坪山”,湔江源茶文化產業(yè)園便藏于這片云霧繚繞的秘境中。2000余畝茶山層疊如浪,野放老川茶樹根植于海拔1200米的石礫土壤,汲取高山雨露與千年腐殖的精華。茶圣陸羽曾言“野者上”,這里的茶樹未經人工馴化,枝葉恣意生長,葉芽細嫩如花瓣,氨基酸含量豐盈,沖泡時茶湯醇厚回甘,野韻悠長。
漫步茶園,可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茶樹虬枝盤結,它們是時光的見證者。園區(qū)以古法手工制茶工藝為魂,殺青、揉捻、干燥——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匠人對自然的敬畏。游客可系上茶簍,化身采茶人,指尖輕掐一芽一葉,再于茶坊中親手炒制,看青葉在鐵鍋中翻飛成卷,茶香隨水汽升騰,最終化作一捧墨綠。
茶旅體驗中,“共享茶園”尤為獨特。認養(yǎng)一壟茶樹,春采秋藏,四季皆可品讀茶的生命輪回。若逢雨后,云霧漫過茶山,燃一線爐香,啜一口野放茶,仿佛與千年前的陸羽隔空對飲,共話“茶禪一味”的玄機。
高山紅茶的匠心獨韻
海拔1100米的太陽灣梯田上,寶山紅茶在晨霧中蘇醒。這里日照柔和,雨露清甜,茶樹與冷杉、杜鵑共生,根系深扎紅黃礫壤,茶葉富含花青素與礦物質,天生為紅茶而生。茶人徐世洪自武夷山而來,將福建工藝與彭州老茶樹相融,以“慢工細活”淬煉出初紅、醉紅、君紅三大品類,茶湯紅潤如琥珀,入口鮮醇酣厚,余韻似山風拂過林梢。
春日的寶山茶園,采茶人身披蓑衣,竹簍盛滿雀舌般的嫩芽。茶文化博物館內,制茶師演示著萎凋、揉捻、發(fā)酵的奧義——鮮葉在竹匾上靜待水分消散,掌心輕攏慢捻,茶葉漸成條索,再經木炭烘焙,花果香悄然凝結。游客可在此體驗“從枝頭到杯中”的全過程,最終帶走一袋親手制作的茶,封存春天的味道。
若想更貼近自然,不妨夜宿茶園帳篷。星空低垂,茶山靜謐,一盞紅茶佐以山野清風,便是都市難尋的“慢時光”。
云霧深處的茶香畫卷
湔江源村的云茶里,是茶與山水共繪的水墨長卷。千畝茶田沿山勢起伏,茶樹與冷霧、竹林交錯,宛若仙人之筆揮灑的綠意。這里氣候溫潤,年均氣溫15℃,負氧離子充盈如天然氧吧。春茶季,茶芽浸潤著晨露,葉片肥厚如翡翠,制成白茶后湯色清透,滋味甘甜如泉。
博覽園內,茶文化以現(xiàn)代方式重生。游客可參與“尋茶之旅”,騎山地摩托穿越古樹林,尋找千年野生茶樹;或在透明茶坊中觀摩現(xiàn)代化生產線,看智能機械與傳統(tǒng)工藝如何共舞。抖音團購的年輕客群偏愛這里的“打卡美學”——身著漢服采茶,無人機航拍茶田,再以一杯冷萃茶,定格春日的清涼。
夜幕降臨時,茶山點亮燈火,野奢帳篷區(qū)升起篝火。圍爐煮茶,聽制茶人講述“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故事,方知茶香里不僅有風雅,更有人間煙火。
古樹新芽的涅槃之歌
白鹿鎮(zhèn)白茶村,因72株百年古茶樹而聞名。這些茶樹生于海拔1200米的懸崖畔,葉背覆滿白毫,制成的“黃白茶”湯色金黃,香氣似蘭似蜜,飲后喉韻如絲竹繞梁。2008年汶川地震后,村民李志華遍尋山野,找到唯一一株結果的古樹,培育出3萬株茶苗,讓瀕臨消失的白茶重煥生機。
村中的“鹿里·云茶澗”是茶旅融合的典范。游客可探訪千年古茶樹,觸摸皴裂樹皮下的歲月年輪;在“醇韻閣”體驗非遺制茶工藝,以柴火鐵鍋炒制新芽;或入住茶宿,推開窗即見云海茶田。
正逢春和景明的茶季,一起尋訪白鹿鎮(zhèn)白茶村,跟隨陸羽的足跡,尋山問水,親近自然,舒展情懷。古老的茶歌在山谷回蕩,茶文化在此不僅是技藝,更是生生不息的信仰。
茶香里的彭州,是春天的另一種寫法
從湔江源的野放茶山,到白鹿鎮(zhèn)的古樹秘境,彭州的春茶地圖是一卷流動的山水詩。這里的一芽一葉,凝練著北緯31°的生態(tài)密碼、千年匠心的溫度,以及鄉(xiāng)村振興的脈搏。春茶季正當時,不妨暫別喧囂,循一盞茶香入彭州,讓身心棲于茶田云海,聽時光在杯中輕輕吟唱。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377期
文字:品鑒彭州 陽陽
圖片:品鑒彭州 張鴻 李筱剛
編輯:龍洋 責編:梁丹 編審:楊華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yōu)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