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年為期的特展——“上海:攝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選取了35位長期生活于上海的攝影師與藝術家的作品匯集成攝影百年長河。徜徉其中,光影先驅七子——丁悚、郎靜山、?陶冷月、?但杜宇、莊學本、金石聲、?沙飛的作品卓然獨立,過目難忘。百年前,在這條河流的源頭,他們敏銳且詩意地按下快門,為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留下了極其珍貴的記錄,同時也成為永恒的藝術佳作。
步入展覽大廳,一幅放大的《上海美專學生龍華戶外寫生活動》從上方垂下,是由丁悚于1918年拍攝。那個年代的氣息撲面而來:專心寫生的青年學生,疑惑觀望他們的農民、遠處巍巍龍華塔——這是一張把過去、當下和未來攝入一瞬的別有意味的照片,因而成為經典。此時丁悚是上海美專教務長,而實際上他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漫畫家。他用漫畫來審丑,以攝影來審美。
《上海美專學生龍華戶外寫生活動》 丁悚攝于1918年
?陶冷月,中國近代著名美術家,他一生獨愛畫夜景,以其獨樹一幟的中西合璧月夜景色而獨步天下,三十余歲即創立“新中國國畫”之“冷月畫派”。他的攝影就是他在游歷四方苦心孤詣打磨他的“冷月印山河”時的“副產品”:唯美、寂靜、韻味悠長。此次展覽收錄了他于上世紀20年代拍攝的上海南京路、蘇州河,還有回故鄉時拍攝的一組照片,記錄了早已消逝的江南民俗民風,如同解說詞所說——“那些過往的寧靜歲月,那些姑蘇古韻,美得可以讓人嘆息。”
?陶冷月拍攝的街景
?但杜宇,導演、編劇、攝影師、漫畫家,中國早期電影先驅。他拆解攝像機自學電影拍攝,從無聲到有聲,題材多樣,風格多變,1927年推出神話片《盤絲洞》開創我國奇幻電影先河。此次展覽有《盤絲洞》劇照,《若有所待》《玉人來去影珊珊》《寢凝香》《霧市》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他的攝影借鑒電影鏡頭語言,氛圍拉滿。
《玉人來去影珊珊》 但杜宇 攝
郎靜山曾任職于《申報》《時報》,是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他以暗房拼貼技術模擬水墨意境創造出“集錦攝影”,在世界攝影史上占據獨特地位。本次展覽作品《華亭入翠微》《文化大學》《日本城堡》等均能體現其“畫中有影,影中有畫”的攝影風格。
《臨流獨坐》 郎靜山攝于1933年
莊學本則是中國影像人類學的先驅、紀實攝影大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離開家鄉上海,孤身深入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等當時少有外人進入的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長達十年的“西行漫記”。鏡頭下的男女老幼、普通平民或是貴族土司,都自然自如呈現他們的日常。近百年后的觀者,依然會忍不住停留凝視,被深深吸引,那是開放與包容的上海開出的花朵……
嘉絨貴族少女, 莊學本攝于1934年
百年前的上海,是中西交匯的前沿地帶。七位先驅以舊學打底,浸潤于傳統文化,同時心態開放,學習西方繪畫技巧、攝影技術,中學為本,西學為用,融合貫通,從容構筑自己獨特的攝影世界。
相由心生,詩意不是美化和逃避,而是愛的眼和想象力的手,是創造之源。他們年輕且誠摯。七位光影先驅中,四位是業余選手,三位是專職攝影師。丁、陶、但、金的攝影都是主業技能的外溢與賦能,是出于純粹的熱愛,無意中成就斐然;而郎、莊、沙等職業攝影師,則是“以高度的自覺與他們的時代相遇”,濃厚的家國情懷是他們堅守的內核,此心不移,助他們穿越了一切艱難困苦戰火離亂,用自己的才華扛起了時代使命,也實現了個人價值。
原標題:《新民藝評|劉珍:探尋百年上海“光影先驅”創造力之源》
欄目編輯:吳南瑤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劉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