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沒有發現,現在朋友圈里時不時就有人曬出和另一半的甜蜜合照,看得人心里那叫一個羨慕,感覺人家小日子過得那叫一個甜甜蜜蜜。
但您能想到嗎?其實啊,這些朋友圈里的“恩愛”,下了班回到家,可能就跟陌生人差不多,連句話都不愿意多說。
就像一位上海網友吐槽的那樣,這種怪現象啊,其實反映的就是當下都市里正在悄悄蔓延開來的“干婚”現象。
那什么是“干婚”呢?
簡單來說,“干婚”就是夫妻兩個人雖然在法律上還是夫妻關系,可在經濟、情感還有生活空間這些方面,那可都是高度獨立的。
他們就跟簽了個長期合同的室友差不多,工資各自管各自的,家里的家務也是AA制分擔,就連生孩子這種大事,都有可能像談生意一樣,擺在談判桌上商量。
在上海陸家嘴那繁華地段的寫字樓里,就有一對這樣的夫妻,女的叫陳薇,男的叫王哲,兩人都28歲。
周一到周五,他們各自住在公司的宿舍里,只有到了周末,才會回到婚房里,像完成一項任務似的“營業”。
就連平時家庭的共同開支,他們都用一個共享賬本,那算得可仔細了,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這哪像夫妻啊,簡直就是住在一個屋檐下的“生意伙伴”。
您可別以為這只是個別現象。
據《現代家庭關系研究》的數據顯示,上海已婚人群中“干婚”的比例都達到了28%,北京、廣州這些大城市也超過了23%。
這數據一擺出來,著實讓人吃了一驚。
這“干婚”啊,就像一面鏡子,清清楚楚地映照出當代年輕人在面對婚姻時那種復雜又糾結的心態。
一方面呢,心里還是渴望著能有一個傳統意義上那種溫馨完整的家庭,可另一方面啊,又實在是沒有那個精力、也沒有那個心力去承擔起深度情感聯結所需要的成本。
那為啥“干婚”這種現象會這么流行呢?這背后啊,其實是三重社會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1.先說說經濟壓力這一個大難題
您看啊,如今結婚可不是簡單地領個證、擺個酒席那么簡單。
拿上海來說,新婚家庭平均每個月的房貸就要占到家庭收入的42%。
很多人都過著“996”的工作生活,每天早出晚歸,忙得暈頭轉向,夫妻兩個人能在一起的時間被壓縮到了極限。
就拿程序員阿凱來說吧,他每天都在公司工位上拼命工作,經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
回到家累得跟散了架似的,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他自個兒都調侃說:“還不如AA制呢,省心!”
您聽聽,這話聽著挺讓人無奈的吧。
2.再說說信任危機這個問題
現在離婚率一直在往上漲,這讓不少年輕人對婚姻的看法都變了。
以前大家都覺得結婚是攜手走過一輩子的美好承諾,現在很多人卻把結婚當成了一個“高風險投資”。
有一家婚戀平臺做了個調研,結果顯示,有68%的受訪者都覺得結婚風險太高了。
就因為這樣,婚前協議咨詢量在短短三年里就翻了兩倍。
95后的小林就深有體會,他說有一次自己發燒了,身體特別難受,他老公只是把藥放在門口就走了。
雖說他老公這么做聽起來挺冷漠的,但在小林看來,這也算是按照一種“契約”來行事了,總比兩個人在家里大吵大鬧、撕破臉要好得多吧。
3.還有就是代際觀念的碰撞
老一輩的人呢,一直都覺得婚姻就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夫妻兩個人要同甘共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可現在的Z世代年輕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特別強調邊界感,希望兩個人在婚姻里都能有自己的空間。
就拿江浙地區流行的“兩頭婚”和上海這邊出現的“干婚”來說吧,“兩頭婚”是想在家族紐帶和個人獨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而“干婚”則是把情感責任幾乎都給解綁了,這兩種婚戀觀的差異可不是一點半點,反映出了兩代人在婚姻觀念上巨大的不同。
雖說“干婚”看著好像讓大家都挺體面的。
不用為了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去吵架。
但實際上呢,它背后隱藏著不少危機。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在婚姻里長期處于情感疏離的狀態,那得抑郁癥的風險就會增加32%。
這種缺乏親密聯結的婚姻啊,就跟慢性毒藥似的,慢慢地侵蝕著人的心靈。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干婚”模式對孩子的影響也特別大。
兒童心理科醫生就指出,那些在父母幾乎沒有交流、關系冷漠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社交恐懼和情感表達方面的障礙。
他們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會特別不自信,也不知道該怎么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不過換個角度想想。
“干婚”對于某些人來說,可能確實是在當下環境和條件下的一種比較現實的最優選擇。
現在離婚的成本太高了,不僅有經濟上的損失,還有社會輿論的壓力,再加上很多人都想在自己的事業上有所發展,在自我實現這方面有需求。
這么多的因素糾葛在一起,“干婚”這種妥協方式,說不定還真比匆匆忙忙地去離婚要好一些。
就像網友說的那句話一樣犀利:“與其在離婚大戰中鬧得不可開交、兩敗俱傷,還不如在契約框架內,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說不定還能相安無事地過下去。”
那要怎么才能打破“干婚”這種局面呢?
這可需要個人和社會一起努力才行。
夫妻兩個人得想辦法增加一些“微聯結”,不用做什么特別浪漫的大事,每天就專門抽出15分鐘,安安靜靜、專心致志地跟對方交流交流,分享一下當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或者心里的想法也行。
社會這邊呢,也可以推動一下彈性工作制,讓大家都能不用那么累,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家人,減輕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
社區也可以發揮一點作用,開展一些婚姻輔導之類的活動,組織一些親子活動,讓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能夠更加親密。
就像婚姻治療師李敏說的:“婚姻可不是拿到手就萬事大吉的一張證書,它就像一塊需要我們用心去澆灌的園地,只有不斷付出,才能讓愛情的花朵綻放得更加絢爛。”
站在這個時代的關鍵轉折點上,“干婚”現象真的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當生存壓力和情感需求之間產生了如此尖銳的矛盾,我們是不是真的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重新審視一下婚姻的本質呢?
其實啊,真正的出路可能不在于我們到底選擇了一種怎樣形式的婚姻關系,而在于我們有沒有勇氣和決心去用心經營好這段關系。
再完美的契約,再詳細的AA制分工,都比不上兩顆真心實意靠近彼此的心。
畢竟啊,婚姻是人生中一段漫長而又重要的旅程,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用愛去經營,才能收獲真正的幸福。
希望在以后,我們能看到更多的是那種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充滿愛的婚姻模式,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婚姻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溫暖和幸福。
別讓“干婚”這種略顯無奈的模式,成為大多數人無奈又苦澀的選擇。
讓我們一起努力,為美好的婚姻生活加油吧!
讓婚姻回歸到它最初的模樣,那個充滿愛、信任與責任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