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說到目前的中國汽車,恐怕很多人的眼里就只有比亞迪,好像只有比亞迪,才是真正的“國貨擔當”,而其他車企則顯得不是那么出色。當2024年中國車市陷入“降價-虧損”的漩渦,這種論調似乎更嚴重了,要知道這一年的平均毛利已經跌到了15.8%。
相比之下,無論是來自媒體,還是民間的聲音,大家似乎更愿意把關注的焦點聚集在銷量排行第一、第二的位置,諸如比亞迪“趕超”特斯拉、以銷冠登上全球第一的位置,而像長城這樣的車企,倒顯得不是那么招人“待見”。要知道,這可是曾經憑借哈弗H6一舉封神的車企,而且后續推出的坦克系列也非常受好評,你怎能說它不好呢?
再看凈利潤,2024年長城汽車凈利潤為126.92億元,同比暴漲80.76%,日均凈賺3483萬元,毛利率逆勢沖到19.51%,單車利潤1.03萬元,高過比亞迪的0.94萬元和吉利的0.67萬元。
所以,有人說長城不好,唱衰長城,這是什么道理?哪里來的依據呢?
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長城
比亞迪之所以崛起,并不是因為當初開始的造車業務,而反倒是借著新能源、鋰電的東風,在后來居上的新能源時代實現了彎道超車,一舉登上巔峰。當比亞迪忙著玩命似的狂造純電、混動,長城卻反其道而行之,在產品矩陣上通過坦克系列這樣的差異化定價策略,來“收復”看似丟失的陣地。
2024年,坦克品牌銷量累計23.1萬輛,同比增長42.1%,連續多年穩居中國越野車市場銷量榜首,在總銷量中占比18.7%。長城的高利潤、高銷量,源于高端化、出海戰略,成本控制與政策紅利共同作用的結果,長期競爭力也出自“不隨意打價格戰”。不可忽視的是,
隨著高端化與品牌溢價,坦克品牌拉動利潤增長,硬派越野車系列銷量翻倍,毛利率顯著高于普通SUV,成為利潤增長核心。包括計劃推出搭載自研4.0TV8發動機的超級豪華品牌,瞄準“高品質、小批量”市場,進一步拓展高端溢價空間,都可見長城的“不走尋常路”。人家在拼命內卷,使勁降價,它卻巋然不動,“反其道而行之”。
凈利潤高的秘訣:單車利潤遠超同行+海外高溢價
長城“不隨意搞低價策略,不隨意打價格戰”,是有道理的。當比亞迪推行“油電同價”,吉利靠降價保量,大多數車企都在10萬元市場鏖戰時,它反而在高端車型的占比明顯提升,這就是長城凈利潤創歷史新高的秘訣所在,別人都在降價,它卻處于提升中。
當然,除了單車價格遠超同行,海外市場的貢獻高溢價收入,也是有目共睹的。通過海外匯兌和出口政策的優惠,長城在俄羅斯的子公司就獲得13.4億元的收益,這在國內市場萎縮、銷量下滑的環境下,它靠海外市場增長、地緣政治等因素,反而獲得利潤上另一種方式的提升,也是早期布局精準、判斷市場具有前瞻性的表現。
另外一方面,俄羅斯圖拉工廠產能利用率達165.6%,馬來西亞、印尼CKD工廠投產,降低運輸成本并提高本地市場響應速度,無疑大大控制了成本,助推利潤增長。
研發低于同行,但轉化高效
很多人批評長城,覺得它早晚都得“落伍”,無非就是因為它的研發費用投入比國內領先的比亞迪、吉利都要低得多。2024年比亞迪光投入的研發費用就高達532億,吉利159億次之,而長城投入104.5億元,如果對比研發投入,肯定會招來新能源轉型遲緩、產品策略失誤、品牌口碑下滑、管理層決策搖擺這樣的批評。
可對比長城歷年來的研發投入,連續三年超過百億,研發人員規模達2.3萬人,從變速箱、發動機等傳統部件到Hi4混動、CoffeePilotUltra智駕系統,長城汽車實現了全鏈條技術可控,三電系統、智能駕駛芯片自研比例超過50%,制造成本顯著下降,終端平均折扣率僅3.8%,遠低于行業平均值8.5%。研發投入的高效轉化,成為利潤新支柱,也提升了溢價能力。
從長城新能源滲透率僅26.1%的數據看,遠低于行業50%的平均水平,未來需要加大轉型投入是必然的,但砍掉低端車型,只做高價值產品,賺取的高利潤為產品注入更多科技含量,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鞏固在高端市場的地位,誰又能說這不對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