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蠟不準=假牙白做?口腔醫生親測的高效解決方案
前幾天給顧客戴牙時,出現了咬合過高的問題。明明備牙規范、預留空間充足,問題究竟出在哪?
我立即打開常用的加工廠木牛馬系統,通過醫技溝通功能上傳了顧客試戴的口內照片,并留言請后臺分析。沒想到,系統結合原訂單制作數據,幾分鐘就給出反饋:「口內照片與制作時的咬合數據存在偏差,建議重新咬蠟。」
這效率讓我忍不住感嘆:大數據算法果然靠譜!不僅能快速比對歷史數據,還能精準定位問題,比傳統溝通方式省時太多。
咬蠟為什么是修復「定海神針」?
很多人好奇:咬蠟到底有啥用?
1. 哪些情況必須咬蠟?
· 咬合紊亂:牙齒磨損不均、偏側咀嚼等導致咬合關系錯亂;
· 復雜修復:多顆后牙固定橋、游離端缺失(如單側磨牙全缺);
· 全口義齒:無天然牙參照時,需用咬蠟確定垂直距離和咬合平面。
2. 咬蠟如何「量體裁衣」?—— 用熟悉案例看懂原理
咬蠟就像給牙齒「量身高」:
案例 1:行李箱收納 —— 咬合高度偏差的后果
當行李箱塞滿厚衣物后,箱蓋被頂高(測量虛高)。若按這個「膨脹后的厚度」定制收納盒,盒體放入行李箱,必然無法正常關閉行李箱,出現頂高的情況。
咬蠟同理:后牙游離缺失患者咬蠟時,若一側牙齦受力不均(蠟片局部過厚),按這個咬蠟定的咬合就是不對的,和我這次的顧客情況一樣。
案例 2:四腳凳修復 —— 咬合接觸不均的隱患
修理四腳凳時,若測量某條凳腿長度時未找平地面(數據偏低),新凳腿裝上后會懸空,凳子承重時搖晃甚至翻倒。
對比新舊咬蠟記錄,果然發現舊蠟片因顧客緊張用力不均,局部偏厚導致假牙咬合過高。重新咬蠟并寄回模型后,工廠根據大數據算法匹配的精準數據調整制作,顧客最終戴上了「嚴絲合縫」的假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