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美國發布關于“中國輸往美國的商品現面臨最高達245%的關稅”的公告引熱議。4月2日起,34%、84%、104%、125%、245%,短短十數天,美國對華關稅不斷提升,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未來機器人行業必然會因此受到沖擊。
短期來看,中國機器人產業鏈對美國廠商的依賴主要集中在高端芯片等領域,對依賴進口核心零部件的企業即將形成成本壓力,但由于機器人當前執行部分任務對于算力、精度要求并不高,因此有一定國產替代能力。對于例如庭院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等近兩年以外貿為導向的領域,這道新關稅墻可謂“當頭棒喝”,影響會較為直觀呈現在企業財報中。手術機器人等原先以進口為主的領域,則會更快開始轉向國產替代。
長期來看,中國機器人企業此前在美國市場多年投入建立的渠道體系,必然在政策變動中面臨重構的壓力,也會影響中國企業經由東南亞出口北美。例如東南亞國家中,越南、柬埔寨等國的關稅分別從3%直接飛漲,以前中國電機企業把零件運到越南組裝,再賣到美國,總成本100元,關稅3%只要交3元。現在關稅上漲后總成本飆升,過往東南亞生產的優勢將被削弱。這或許是短期出口銷量波動之外,對于中國機器人產業出海更具破壞性的打擊。
具體影響體現在哪?未來如何規避與應對,本文試圖找到一些答案。
▍各大領域影響淺析
在傳統工業機器人領域,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出口額同比增長99%,長三角地區出口占全國50%,但我國整體對美出口占比相對較低,整體占比不足15%,且大部分出口主要面向亞太、歐洲,因此關稅直接沖擊有限。部分協作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細分領域在2024年開始涉及美國市場,雖然可能面臨訂單下調風險,但整體風險可控。
對工業機器人而言,關稅帶來比較嚴重的會是需求側問題。機器人應用的主要領域(如電子、汽車、光伏)或許會受關稅風波的拖累,出現投資放緩的情況,例如智能手機行業訂單縮減會影響代工廠對自動化和機器人的需求,但有部分機器人也將迎來與制造企業共同出海的機遇。
服務機器人將是受關稅沖擊的“重災區”。受到影響的掃地機器人、庭院機器人等細分領域中證機器人指數中權重超過10%,例如石頭科技等出口企業將受到巨大沖擊。但石頭科技據稱已在越南建廠,2025年越南產能占比將達25%,通過 “東南亞組裝+美國成分≥20%” 的豁免條款,關稅可降至10%。
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相比,具備人類外形和運動能力的人形機器人需要更多精密部件,包括專用執行器、傳感系統和計算芯片。在人形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領域,雖然目前絕大多數國產人形機器人的國產化率都已經在90%以上,但尚且對于例如高端芯片等關鍵部件存在一定依賴,這部分占比約為5%~15%。尤其在AI模型訓練、仿真推理等方面,大多需要依賴國外CPU及GPU,如果企業尋求中國替代品,終端售價可能面臨25%的波動。
知情人士透露,AI算力芯片巨頭英偉達在大約一周前被告知美國新出口規則,要求其獲得許可才能銷售其專注于中國的人工智能(AI)芯片H20,該許可要求將無限期生效。但英偉達公司并未提前告知部分中國主要客戶,直到4月17日被爆出。這意味著中國H20訂單目前是全數泡湯,一名知情人士指出,直到禁令公告當天,部分客戶仍期待年底前收貨。這樣來看,英偉達、AMD、英特爾等公司的產品在本次貿易戰中很難會被豁免。
禁令之下,中國企業并未坐以待斃。華為昇騰910系列芯片出貨量已達30萬-40萬枚,雖在訓練性能上仍遜于H20,但推理效率已逼近國際水平;騰訊、阿里正嘗試用昇騰芯片訓練大模型,并取得突破性進展。深圳華強北的檔口里,英偉達GPU報價暫停,國產芯片咨詢量卻暴漲300%。
在手術機器人整機上,我國對美國的產品依賴度很高,例如國內20%以上醫療機構采取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庫存消耗完畢后,可能會全面提價,在華銷售成本即將顯著上升。目前,部分原計劃采購進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醫療機構已持觀望態度,為此行業正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沖擊。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高端醫療設備應用指導目錄》已明確將手術機器人納入優先國產化目錄,旨在消弭其影響,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也正在積極考慮采購國產手術機器人設備。雖然關稅短期內推高了手術機器人的設備成本,加速了國產替代,但也促使企業調整供應鏈策略,激勵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全球化布局上取得突破。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目前很大部分出口采購訂單都來自高校,由于加征的關稅通常會轉嫁到商品的銷售價格上,最終這將導致中國人形機器人在市場上的售價提高,這可能影響其市場競爭力。有部分頭部企業出口近百個國家,其中美國訂單可能因此縮減,為此企業正在嘗試規避這種風險。例如眾擎機器人旗下產品40%的市場在海外,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為此,眾擎目前也已經在美國硅谷建立相關團隊。但即便加價出口美國,國產機器人售價依然處于較低水平,在國際上競爭力極強。
這是由于近些年國產替代的加速與本土技術升級,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韌性很強。例如諧波減速器、行星滾柱絲杠等核心零部件已實現一定程度的國產突破,關節件、結構件和散熱模塊等成本優勢顯著,這部分國產化率的提升能部分抵消關稅影響,即便部分零部件采用進口方案,在國內也有一眾替代選擇。例如無論是在多自由度靈巧手的控制MCU,還是主控SoC芯片,都已經開始出現了強有力的國產替代產品。
▍關稅脫鉤下的發展瓶頸
在關稅沖擊下,受影響最大的反而是特斯拉、Figure這類美國人形機器人企業,這些企業同樣依賴國產供應鏈,卻選擇了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制造。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報告指出,占機器人總材料成本50%以上的執行器,通常包含由中國生產的無框架扭矩馬達、行星滾子螺釘和精密軸承。報告還發現,人形機器人視覺系統的五家主要供應商中,有四家是中國公司,這些系統的成本可能高達數千美元。這意味著關稅將使得美國人形機器人企業競爭能力放緩,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有望迎來機遇期。
有外媒指出,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AI技術使機器人的環境適應能力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則源自“中國制造”產業鏈帶來的成本優勢,人形機器人的熱度不僅覆蓋了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也為加工這些精密零部件的國產裝備廠商們帶來了翻倍的訂單。為此,他們愿意部署更多的設備,比如人形機器人四肢為了實現更高的自由度,擁有多個關節組件,再加上外框骨架等,都需要使用數控機床進行加工,這最終推動用于制造更先進機器人的某些材料的價格下降,也提振了全球機器人市場。
雖然德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可以填補一些供應鏈缺口,但一方面作為機器人公司,短期內尋找供應鏈需要在成本和效率之間要做出取舍。另一方面,由于類似機器人關節里的核心部件永磁電機,關鍵原料還是稀土,同時全球80%的稀土加工都在中國。4月4日中國宣布限制7種稀土出口,這意味著,海外機器人廠商想造電機,可能連原材料都買不到,卡住了國外短期內快速建設核心零部件產業鏈的脖子。這也意味著科技投資者在近年來向Apptronik、Figure AI和Dexterity等機器人初創公司注入數億美元資金,試圖建立先發優勢的布局,將成為一場泡沫。
從中國企業的視角來看,關稅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上一次貿易戰中,中國已經加快了國產替代進程。在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國家還出臺了《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推動全產業鏈提質增效,倒逼企業擺脫價格戰,聚焦高端應用與技術創新。
地球那么大,劃掉美國,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機器人產業鏈一樣玩得轉。
▍未來解決方案
對于中國機器人企業而言,重構供應鏈網絡、拓展多元化市場、構建不可替代性壁壘依然是構建中長期優勢的關鍵破局思路。
短期而言,優先選擇轉口成本低、政策穩定的地區依然是應對關稅波動的最佳解決辦法。基于第三國轉口貿易,我國供應鏈能將產品經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加工、組裝后,以“本地制造”名義出口美國,這意味著更高的模塊化程度以及更廣泛的合作鏈條。例如擁有成熟的保稅區制度與東盟政策支持的馬來西亞,由于電子、半導體產業配套完善,或成為轉運國的首選。菲律賓目前也是中國企業出海布局的核心國家,中國機器人產業鏈有望同樣借助此優勢。
此外,如果這種環境持續12到18個月,無論是上市退出還是并購退出,原本的樂觀預期都因為關稅而不復存在。全球部分機器人項目估值將下降,市場預期收并購交易會呈現上升趨勢,部分LP在資本市場回歸平穩前,將停止投錢給GP,從而讓初創企業在經營端遭遇一定危機,原本預計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會出現的IPO窗口期,也可能將因為關稅政策而推遲,企業需要準備好應對這種流動性危機。
中長期而言,如果中美關稅困局難以消解,保持現今的常態化趨勢,在評估產業鏈配套與地緣政治風險后,企業可嘗試在墨西哥、東歐、中亞等國家和地區深度布局,實現供應鏈海外拓展。波蘭、捷克等制造業基礎穩固國將成為布局重點,但最好避開印度、美國等政策波動較大的高風險國家。同時,考慮到當地勞動力、地緣政治風險,為避免隱性成本,工業機器人等制造業核心產品有望隨著制造企業與產業鏈出海,繼續迎來發展浪潮。但對于機器人企業而言,快速實現原產地認證,完成本地化合規、搭建專業支持團隊依然是不小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