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來,兩國關系歷經風雨,有過蜜月期,也爆發(fā)過爭端。冷戰(zhàn)期間,美國拉攏中國,共同抗衡蘇聯,是彼此最初靠近的動力。那時的中美關系雖非盟友,但因共同敵人而維持著某種戰(zhàn)略默契。但隨著冷戰(zhàn)結束、蘇聯解體,這種“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邏輯失效,新的矛盾逐漸浮現。
21世紀初,尤其是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后,美國內部開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系。從“合作伙伴”到“戰(zhàn)略競爭對手”,特別是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正式將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以來,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徹底轉向對抗。從特朗普時期的貿易戰(zhàn),到拜登時代的“技術圍堵”,再到如今南海、臺海的軍事對峙,中美之間的戰(zhàn)略互信已接近破產。
貿易方面,美國對數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中國則以牙還牙,使全球供應鏈遭到嚴重干擾??萍挤矫妫绹鴮⑷A為、中興等中國高科技公司列入實體清單,試圖遏制中國在5G、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崛起。軍事方面,美軍不斷加大在南海、臺海的軍事存在,頻繁派遣軍艦穿越臺灣海峽、軍機抵近偵察。而中國則以“軍艦下餃子”的速度推進海軍現代化,戰(zhàn)略態(tài)勢緊張升級。
這些演變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反映了兩國在全球戰(zhàn)略、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等多重層面上日益加劇的結構性矛盾。中美已經從競爭走向準對抗,而在臺海、南海這些敏感區(qū)域,這種對抗隨時可能升級為軍事沖突。
2023年,《南華早報》發(fā)布的一篇題目為:“中美“全面戰(zhàn)爭”風險升高,中方海軍模擬測試對美軍五五開?!钡膱蟮缹⒅忻乐g潛在的軍事沖突風險推至輿論焦點。
據該報道,中國海軍工程大學近期完成了一次高度機密的“全面戰(zhàn)爭”模擬演習,設定的是中美在亞太發(fā)生大規(guī)模沖突的情境。模擬結果顯示,中國海軍面對美軍能“打成五五開”,即在多輪激烈交戰(zhàn)后,雙方各有勝負,未分高下。
雖然報道并未明確點出“假想敵”,但從美軍航母戰(zhàn)斗群、兩棲攻擊艦、隱形戰(zhàn)機、核潛艇等細節(jié)描述來看,指向極為清晰。美軍作為世界最強的遠洋海軍力量,其戰(zhàn)爭體系涵蓋“天-空-海-地-電-網”的立體打擊能力,具備全球快速投送與遠程精確打擊的絕對優(yōu)勢。
模擬中的美軍施展了密集飽和打擊和多重干擾戰(zhàn)術:一方面發(fā)動高頻次、多平臺的立體火力突襲,包括巡航導彈、水下魚雷、空中轟炸等;另一方面通過電子戰(zhàn)干擾中國海軍的指揮通信、目標鎖定和火控系統(tǒng)。在某些區(qū)域,每平方公里甚至布滿幾十個干擾源,構成“電子迷霧”。
盡管如此,中國海軍在模擬中展現出三項優(yōu)勢:其一是自主作戰(zhàn)能力強,即使指揮鏈受損,艦艇依舊能獨立識別目標、組織防御;其二是信息融合水平提升,能在復雜環(huán)境中迅速整合多源數據做出反應;其三是多層次防空系統(tǒng)具備一定攔截能力,可應對部分來襲導彈。
短板也暴露無遺。最突出的問題包括遠程投送能力不足,無法有效攻擊敵方后方基地和遠海艦隊;反潛能力薄弱,難以識破敵方核潛艇的隱蔽行動;抗毀能力不強,一旦主力艦艇受創(chuàng),戰(zhàn)力快速衰減。
這次模擬的“平局”結果,其實更像是一種戰(zhàn)略信號——中國軍方希望表達“我們有能力抵抗美軍,不再是當年的陪練”,但是否真能五五開,依舊是個高度爭議的話題。
針對《南華早報》的這則報道,來自中美兩國的軍事與戰(zhàn)略分析人士迅速做出回應,圍繞模擬可信度、中美實力對比、戰(zhàn)略意圖展開激烈爭論。
中國軍事專家李明指出,這次模擬代表中國海軍最高級別的戰(zhàn)爭設想與技術演練,是對當前國際局勢清晰判斷的結果。模擬不僅用于檢驗武器裝備與體系作戰(zhàn)能力,更在向外界釋放戰(zhàn)略信號——中國海軍已不是過去年代的“淺藍水域防御型部隊”,而是在向“深藍戰(zhàn)略型海軍”轉變。他特別強調,自主作戰(zhàn)與抗干擾能力的進步,將顯著提升戰(zhàn)時生存率與持續(xù)打擊力。
而美國軍事專家約翰·史密斯則對此嗤之以鼻。他指出,中國模擬演習中的設定很可能是“內參評估”,而非基于實戰(zhàn)數據的科學模型。在他看來,美國海軍的航母戰(zhàn)斗群具備壓倒性的遠程打擊能力,而中國的反航母體系尚未成熟,尤其在太空、深海和網絡空間的多域協(xié)同上仍有差距。
來自香港的資深評論員張華則將目光投向政治層面。他分析,這次“對美五五開”的說法,很可能是一種“雙向溝通”策略:對外,是要震懾潛在對手,表明中國具備還手甚至反制的能力;對內,則是穩(wěn)定民意、增強信心,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他警告說,輿論若過度渲染這類信息,容易讓公眾誤判形勢,從而推動政府走向更強硬的路線。
歸根結底,這次模擬雖非實戰(zhàn),但反映出中美雙方都在為“最壞情形”做準備。在軍備競賽持續(xù)升溫的背景下,每一次“練兵”其實都可能是一種戰(zhàn)略警告,或是戰(zhàn)前較量的一部分。
這場由一則港媒報道引發(fā)的風暴,并不僅僅是一次軍事演習的技術分析,更是一面照妖鏡,映射出中美之間深層次的結構性對立,也折射出全球對“超級大國沖突”可能性的集體焦慮。
在亞太地區(qū),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或將更加堅定對華防范立場,加快軍事部署并深化與美協(xié)作。例如,日本已將其防衛(wèi)預算提升至GDP的2%,并計劃部署遠程打擊導彈,顯然是在應對“臺海有事”情境。南海與東海地區(qū)的爭端或被進一步激化,東南亞國家在中美之間的“選邊”壓力也將加劇。
更大的風險在于誤判。一旦中美雙方在高強度對峙中出現通信故障、艦船擦撞或導彈誤射,可能迅速演變?yōu)榫植繘_突,甚至全面戰(zhàn)爭。以當前兩軍在臺海和南海的部署密度來看,“擦槍走火”的概率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高。
經濟上,全球也將承受巨大沖擊。中美一旦開戰(zhàn),國際金融市場勢必劇烈波動,全球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中國制造與美國產業(yè)鏈高度綁定的現實,將導致電子產品、能源、糧食、航運等多個領域遭遇全面癱瘓。港口關閉、原材料斷供、資本外逃等連鎖反應,將引發(fā)新一輪全球經濟危機。
因此,中美關系已不僅是雙邊問題,而是一種影響全球穩(wěn)定的大國博弈。打仗,或許能解決眼前的某個戰(zhàn)術問題,但絕非處理戰(zhàn)略分歧的良策。真正的智慧在于“斗而不破”,在危機中建立溝通機制,在對抗中尋找妥協(xié)空間。
如今,中美正站在“戰(zhàn)與和”的十字路口。一個方向是軍備競賽、極端民族主義與灰色沖突不斷升級的險途;另一個方向,是通過政治遠見、戰(zhàn)略克制與制度設計,為人類爭取一個合作共生的未來。這不再是中南海與白宮之間的棋局,也不是五角大樓與解放軍總參之間的零和博弈,而是整個人類命運的一場深度考驗。
21世紀的戰(zhàn)爭,不只是導彈與航母的對抗,更是文明價值與制度理性的碰撞。全球都在屏息以待,期待這兩個超級大國用智慧而非武力,來書寫一份和平共處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