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驢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一位在比賽當日跟滿全程的投資人士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大家的努力應該被看到”。
鳳凰網科技 出品
作者|董雨晴
2025年4月19日清晨,北京亦莊的賽道上,20臺人形機器人以“跌跌撞撞”的姿態,完成了人類馬拉松史上最特殊的起跑。這場名為“人機共跑”的半程馬拉松,最終以冠軍機器人“天工Ultra”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落幕——這個時間,僅相當于人類業余跑者的中游水平。
這場看似莽撞的賽事吸納了全網上億的關注度,也讓科技行業、投資圈乃至公眾陷入了一場關于未來的激烈討論:為什么非要讓機器人跑馬拉松?
一場極限測試
“是驢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一位在比賽當日跟滿全程的投資人士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大家的努力應該被看到”。其所投資的機器人項目也在當天參賽,并順利完賽,甚至拿到了一個不錯的成績。
“還是要感謝主辦方辦這個活動,能驗證我們的機器人,磨煉我們的團隊”,一位參賽企業負責人也在賽后表示。
盡管事后,有大量視頻顯示,開跑畫面一度很混亂——有剛起跑就摔倒的、也有跑到一半便迷糊的,還有摔倒時由于力度較大“頭掉”的,但這些插曲未能影響整個比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震撼。
實際上,這場馬拉松比賽的設立背后并非噱頭,而是有著諸多技術考量。
對機器人而言,馬拉松不是體能挑戰,而是一場“技術鐵人三項”。賽道上的21.0975公里,涵蓋了柏油路、平地與坡道或者是急彎等多種地形,還需要機器人應對傳感器過載、關節過熱、電池續航等多種極限挑戰。
為了參與這項比賽,不少團隊更是從數月前就已進入了緊鑼密鼓的調試期。
以排名第一的“天工”機器人為例,其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公斤,今年,其將時速從6千米/時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時,還通過搭載“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變得更聰明。
在這場馬拉松比賽中,跑的穩和跑的久其實最為關鍵,雖然比賽中允許更換電池,但同樣要計入完賽時間,這將直接影響成績,因而倒逼團隊平衡續航與效率。
取得第三名成績的機器人“行者二號”背后的開發團隊卓益得相關負責人便告訴鳳凰網科技,“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完成比賽拿獎。更希望展示仿生驅動的優勢,特別是肌腱-繩驅動在機器人馬拉松中的穩定性、輕盈的步態和高效的能耗管理。”
該團隊在賽前進行了約一個月時間的備賽,團隊進行了大量的長距離測試,模擬不同地形、環境條件,以優化機器人的步態控制和能量管理。“一個有趣的經歷是,在早期測試階段,我們發現機器人在跑步時,繩索驅動的反應略有滯后,導致步態不夠流暢。于是,我們研究運動控制的隊員和研究生物力學隊員共同分析了人類在長跑時如何調節肌腱張力,最終在控制策略上借鑒了這一原理,成功提高了機器人步態的穩定性和流暢度。”該負責人告訴鳳凰網科技。
一群最累工程師的星辰大海
相信不少人通過這幾天比賽現場視頻,也注意到,機器人在跑步的過程中,后面跟著一大群工程師。
這些人也被調侃為體力最強工程師,陪跑的同時,還得應對機器人的各種突發狀況。除了遙控和拉繩,還得時刻準備噴液體降溫。
本次馬拉松參賽機器人有20個,但最終完賽的只有6個,完賽率僅30%。但對于這些跑進賽場的工程師而言,這僅僅幾小時的比賽成績已經很不容易,況且背后凝聚的是長達十余年的艱辛付出。
奪冠的種子選手天工機器人,背后是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2023年底,優必選作為發起單位和總經理單位,與京城機電、小米機器人、亦莊機器人等 10 家行業領軍企事業單位共同出資聯合組建了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優必選 CTO、執行董事熊友軍擔任創新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
圖|優必選 CTO、執行董事熊友軍
而優必選這家公司,實際上成立于2012年3月,在踏入人形機器人這片星辰大海之后,優必選堪稱坐了十年冷板凳,直到近兩年,才真正看到賽道應用的轉折點。
“天工的技術實力確實很強,但團隊也很辛苦,我有一位老同事就在這個團隊,頭發都白了”,一位在現場觀賽的行業人士對鳳凰網科技表示。
排名第二的機器人N2出自松延動力,該公司是機器人賽道超新星的代表。創始人姜哲源出生于1998年,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就讀于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2023年,也正是姜哲源博士在讀的第三年,他做出了輟學創業的大膽決定。當年度9月,松延動力誕生。
排名第三的行者二號與卓益得公司,更是“一窮二白”,少有明星資本加持,也沒有網紅天才少年,起初并不知名,但最終一戰成名。
實際上,所有參賽隊伍的目標都并非真的是“奪冠”,而是驗證關鍵技術:到目前為止人形機器人依舊缺乏行業標準,就像這一次的比賽選手們其實路線各不相同,天工采用的是性能稍弱的純電機驅動,其他選手也有采用肌腱驅動、氣動驅動等技術的。
馬拉松讓這些機器人走出實驗室,未來或許可以直接關聯應用場景——物流分揀需長續航,災害救援依賴地形適應性,家庭服務則要求自然步態。一場馬拉松比賽,將這些技術考驗凝縮于一處。
《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驥曾經說:“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對于人形機器人賽道而言,他們的取經路才剛剛開始。
祛魅還是練兵?
本次機器人馬拉松能獲得如此高關注度,和現場混亂狀況頻出有關。
比如宇樹的G1機器人開場剛起跑就躺倒了(非宇樹官方團隊,而是第三方購買宇樹G1并使用自研算法參賽);松延動力的機器人在沖刺階段沖的太猛,不小心摔了一跤——頭掉了,但堅持完賽;還有些面孔上很擬人的美女機器人,從剛起跑就如同“黛玉附體”,直接癱坐在地上,后面的工程師拽的十分狼狽。
這些切片化的視頻,只不過是賽事中的插曲。但傳導到不知情的大眾耳中,便成了對機器人賽道的祛魅。
實際上,就在不久前,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曾公開質疑人形機器人是“有毒的泡沫”,認為資本過度追捧形態而忽視場景適配性。當時,已給人形機器人賽道潑了一盆大大的冷水。
但這場狀況百出的比賽,反倒是從某種程度上回擊了朱嘯虎。
它驗證了硬件與算法的臨界突破,暴露了續航與可靠性的短板,也消解了公眾對“鋼鐵生命”的陌生感。
“我們希望通過比賽,證明仿生驅動等技術在長時間、長距離運行中的可行性,并推動更高效、更自然的人形機器人發展”。卓益得相關負責人告訴鳳凰網科技,其接下來會在技術層面繼續迭代優化、復雜能力動態性能等方面增加AI導航偵查,在傳感、自主性、環境適應性等方面繼續提升。目前的續航能力已經證明其可以真正落地巡檢偵查、安防、物資運輸等實際搬運領域。
正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所言:“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迭代速度、應用場景和數據量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辦一場全球絕無僅有的機器人馬拉松大賽,這21公里的奔跑,或許正是人機共生時代的第一個腳印——笨拙,但力量感十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