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9日,印度媒體刊載了對中國駐印大使徐飛洪的書面采訪。文中提到,近段時間以來,中印關系開始迅速升溫,雙方正在解決互派記者、簽證便利,跨境河流開發等問題。2020年中印邊境爆發沖突,中印關系跌至冰點,隨后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計劃,想要取代中國,為什么5年后,莫迪突然清醒,開始修復和中國的關系呢?
莫迪現在,進退兩難
一、莫迪和特朗普
排在首位的原因,毫無疑問是特朗普發起的“關稅世界大戰”,在特朗普拿出的那張“對等關稅”清單中,印度被加征26%的關稅,和中國最開始的34%差距不大。美國商務部稱,印度在農業、知識產權、醫療和太空經濟等領域嚴重侵害美國利益,說要把印度列入“重點觀察名單”,一頓操作下來,才去美國訪問過的莫迪懵了。
他可能知道,美國政府現在缺錢,可能會搞一些小動作,割盟友的韭菜。他訪美期間,還主動提出要買美國的液化氣,向特朗普展示誠意。現在特朗普下手這么狠,顯然沒把莫迪的示好放在眼里。莫迪心想,美國政府缺錢,印度政府也缺錢啊,反手就以偷稅漏稅為由,重罰了三星和大眾兩家外企。
莫迪訪美期間,和特朗普相談甚歡
對三星,印度政府罰款6億美元,對大眾罰款14億美元。都說“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這又是兩個活生生的例子。印度這些年,振興制造業的口號喊過不少,美西方也吹捧印度,即將取代中國。可說到底,干活掙錢哪有搶錢來得容易,在這一點上,莫迪和特朗普也沒太大區別。
二、印度的困境
但印度和美國,還是有區別的。印度有14億人口,哪怕在婆羅門看來,其中有10億人“不算人”,在制造業萎靡不振,無法提供充足就業崗位的印度,巨大的人口規模,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多年來,印度經濟一直處于嚴重的赤字狀態,說得不好聽一點,印度政府每年掙的錢還趕不上花銷,外匯儲備也比外債要少,這個國家長期處于破產狀態。
就是因為這個,莫迪政府才總拿外企開刀。2020年時,他提出“印度制造,取代中國”計劃,某種程度上看,也是給美西方的投名狀,希望能拉到一些歐美企業來印度投資。結果搞了5年,印度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逐年下滑,歐美國家對印度的觀感也越來越差,還能怎么辦呢?只能找中國。
印度制造,費拉不堪
今年3月,莫迪正式宣布取消“取代中國”計劃,重新跟中國談合作。他說希望中印兩國能互相學習,一起為世界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這個表態,稱得上是重大轉變,也是對華示好的明確信號。
三、中國仍在觀望
在莫迪的號召下,印度媒體也一改往日的陰陽怪氣,紛紛對華表達善意,為中印進一步合作創造良好氛圍。但鑒于印度政府之前做過的事,我們對是否要在印度加大投資,依然持觀望態度。
作為全球產業鏈中心,我們當然不排斥為印度制造業發展提供一些幫助,比如出口各類原材料和零部件,派遣工程師和專家到印度指導工作等,但中國的企業要不要到印度投資,還是要考慮清楚。
接下來就看莫迪的選擇了
莫迪如果想聯中抗美,就得拿出更多誠意。一席話語說服外資來投這一招已經沒用。我們的企業在印度吃過虧,就不會再去。現在,就看莫迪政府會怎么做了,中美關稅戰正打得如火如荼,你們印度,要不要也沖上來,咬美國一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