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出場學校:德勝中學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姚明建議,未成年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姚明表示,希望家長和學校在每個學期選定一天,24小時內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機。在這一天,讓孩子們去體驗真實世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脫離電子化環境。進入數字時代,如今未成年人已經越來越不太可能完全不使用手機。但是,如果把手機還給未成年人,又可能會出現網絡沉迷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好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
讓"息屏日"成為日常自覺
全國人大代表姚明提出的"息屏24小時"倡議,直擊數字時代未成年人過度依賴電子產品痛點。這一倡議不僅是對"屏幕沉迷"的警示,更為社會提供了在數字化時代與網絡和諧共處的解決思路。
反思過去,網絡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才讓網絡沉迷成為問題?我想,應該是碎片化、快節奏的網絡帶給未成年人的不健康、不可長久的思考方式。未成年人沉溺于網絡"短平快"的獎勵機制,在生活中難以沉下心學習。所以防沉迷的終極目標并非簡單"斷網",而是應幫助未成年人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性的思考方式。
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個體意志遠遠不夠,往往需要他律保駕護航。在談及應對網絡沉迷問題時,許多人持消極態度,認為自律者無需他律,需他律者難奏效。殊不知在說出這句話時便犯了一個錯誤,即把自律與他律割裂為二元對立的概念。在教育實踐中,二者實為動態互補的關系——他律是培育自律的土壤,自律是他律內化的結果。因此,我們不應根據學生是否沉迷于網絡為學生貼上"自律"或"不自律"的鐵標簽,而是應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他律護航—自主實踐—認知覺醒"的成長閉環,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除了厘清自律與他律的關系,破解屏幕困局還需構建"他律-自律"協同機制。學??稍O定"無手機課堂"、家庭可建立"電子宵禁"規則。除了限制使用網絡的時長,更重要的是改變未成年人在網絡"短平快"獎勵機制中習得的不良思考習慣,政府、學校、家庭應群策群力讓未成年人在自主探索學習實踐中收獲樂趣,體會更深沉、更持久的快樂與滿足。
人工智能教育可融入數字素養課程,教會未成年人辨別信息優劣、管理使用時間;家庭與學校更應以身作則,減少"低頭族"現象,用親子互動、戶外活動填補"離線空白"。唯有激發內在動力,才能實現從"被動戒斷"到"主動選擇"的轉變。
當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織就他律之網,當青少年在認知覺醒中重建自律堤壩,"息屏日"終將化為日常自覺——數字原住民們終將懂得:放下屏幕時拾起的,不僅是草長鶯飛的春光,更是掌控數字生存的密鑰
文/初三3班馬歆然
從無解循環到正向激勵的自由之路
當數字浪潮重塑人類生存圖景,青少年如何駕馭"雙刃劍"成為文明新課題。如何用好又不過度依賴,甚至沉迷?全國人大代表姚明倡議的"24小時息屏行動",恰似一記清越鐘聲,叩響了對數字文明時代成長命題的深沉思考。
青少年癡迷于網絡與網絡本身具有的刺激性密不可分。例如刷視頻,在圖像、聲音、文字綜合媒介的加持下,短時間即可傳遞極大的信息量,刺激多巴胺分泌,導致大腦興奮。當算法編織的溫柔繭房取代了春風秋雨的書本浸潤,當即時快感消解了"十年磨一劍"的持久堅韌,我們將很難跳出"無聊-玩手機-空虛焦慮-玩手機環節"的無解循環。
24小時息屏提供了一個遠離屏幕的強制力,不僅為打破循環創設了一個突破口,更在于它構建了"破"與"立"的辯證法,建立了一個新的自律體系。離開屏幕后,運動場上的汗水、博物館里的凝視、林蔭道上的交談,同樣可以重構青少年認知世界的坐標系,也同樣能給我們帶來另一種現實世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達成"遠離屏幕-有意義時間-滿足感-自覺遠離"的正向激勵。
破解困局的關鍵,在于重新定義"自律"哲學。儒家講"從心所欲不逾矩",道家言"順應天道",皆指向自律的最高境界——內在秩序與外在規則的和諧共生,那是一種不以自律為苦,反視其為"自由"的超脫,是一種能從"屏幕"和"非屏幕"中靈活有度切換的學習和成長。既能順應時代變遷與科技發展,又能守護青春成長、在虛實交錯間增強自身定力,才是24小時息屏行動真正的意義所在。
文/初三2班 李昕湉
七嘴八舌
在枷鎖與自由之間尋找平衡
真正的數字文明,誕生于他律與自律的共生共長。"息屏日"的建議精髓不在于強制斷聯,而在于通過家校契約培育集體共識。當學生完成數學題自動解鎖科普視頻,當閱讀時長兌換戶外實踐積分,技術便從誘惑之源轉化為自律之梯。這種"引導性他律"如同風箏線,既給予翱翔的自由,又守住安全的邊界。青少年既做信息時代的沖浪者,更成為數字文明的守夜人,這或許才是技術與人性的最優解。
文/初三5班譚鈺杰
擁抱真實生活才能發現美
未成年人作為電子產品的直接使用者,必須扭轉局面,從被手機"操控"轉變為駕馭手機。在此過程中,未成年人既要與家長坦誠且深入地溝通,也要讓自我管控成為習慣。未成年人應遵循溝通是"連接橋梁",自律是"主要力量",引領自身自覺、自主地管理電子產品使用;他律是不可或缺的"穩固后援",在自律偶有松懈時及時扶正。
當孩子們放下手機,清晨在鳥鳴中自然蘇醒,抬眼便能捕捉到光彩熠熠的朝陽穿透云層,第一縷溫暖傾灑在心頭;漫步街頭,讓自然的生機在心底扎根,將光彩流轉的驕陽載入眼眸,將路邊爭相開放的野花種在心中;夜晚,告別電子藍光,抬眸便能將深邃星河盡收眼底,感受宇宙的浩渺與神秘。在這靜謐的一天里,未成年人回歸現實,與家人促膝長談,同朋友歡笑嬉戲,靈魂便在靜謐的時光中交匯相通,擁抱真實,共同發現那些被手機"遮蔽"的生活大美。
文/初三4班周欣蕾
"息屏24小時"
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
只有全社會共同踐行"息屏24小時"行動,才能發揮其價值。
青少年要先認清網絡的利與弊,通過自我約束等方式將網絡的優勢最大化,將網絡的弊端最小化,盡量避免陷入低級趣味的圈套進而擾亂學習與生活。當然,如果我們仍然無法合理利用網絡,就可以嘗試通過設置屏幕時限等方式更加直接地避免沉迷。
此外,家長應積極承擔相應責任。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及時了解孩子遇到的煩心事。當家長與孩子加強良性溝通,不讓網絡成為青少年排解壓力的唯一方式時,青少年便會走出電子化環境,擁抱現實美好。
更進一步,全社會需要共同承擔責任。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打工人,放下手機,拿起書籍,走向自然與社會能在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相反,如果孤立地解決青少年上網問題會削弱青少年的認同感,甚至使這項規定喪失其約束作用,在青少年心中淪為一種刻意針對。
文/初三2班趙澤睿
在數字洪流中重建成長錨點
如今,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怒吼著沒收孩子的手機,自己卻躲在房間刷短視頻到凌晨。在當代,手機早已不是簡單的工具,而成為重塑代際關系的隱形力量。家長既擔憂孩子淪為"手機奴隸",又害怕其被技術浪潮拋下。如何破局,成為當前需要認真思考與有效解決的時代話題。而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在于數字世界中為青少年重構成長的"錨點"。
首先,用"共同規則"重建信任契約。浙江一所中學發起"家庭數字斷網日",要求家長與孩子共同簽署"離線合約",每周日集體關閉智能設備。三個月后,62%的家庭自發延長了斷網時間。校長坦言:"真正的防沉迷,是從撕掉‘家長特權’標簽開始的。"這種"共同規則"的建立,本質上是以平等對話取代單向管控,讓手機管理從"權力游戲"轉變為"信任契約"。
其次,由被動的嚴防死守,化為主動培養技術認知。上海某小學的"手機解剖課"令人耳目一新: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編寫簡易防沉迷程序,讓算法從"對手"變成"教具"。這種教育創新揭示了一條新路徑——與其嚴防死守,不如培養"技術清醒力"。當孩子能看透推薦算法的成癮機制,理解數據背后的商業邏輯,屏幕時間的自主管理便有了認知根基。
防沉迷的本質是一場數字文明的重構。當韓國推出"放學后無手機自習室"、法國立法禁止校園手機時,我們當前需要的不僅是管控措施,更是重塑技術與人性的智慧。唯有讓青少年在技術洪流中親手打撈價值碎片,才能真正培育出不被算法淹沒的主體性。這條路雖無捷徑,但每一步都通向更有尊嚴的數字生存。
文/初三1班 張菁楊
通過制度設計培養數字公民意識值得借鑒
日本"無屏幕日"實踐印證,脫離電子設備48小時可使青少年深度閱讀能力提升37%。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過早接觸碎片化信息的數字原住民,其前額葉皮層正在經歷不可逆的認知重塑。然而,深圳某實驗學校的"數字排毒周"中,學生用植物觀察筆記替代手機相冊,海馬體體積平均增長8%的生物證據,印證了具身認知的治愈力量。當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過度依賴電子設備的青少年歷史文化認知水平普遍偏低15%時,京都醍醐寺的枯山水庭園里,孩子們跪坐砂紋間感受禪意的場景,恰是對抗數字焦慮的文化解藥。這種非電子媒介承載的情感溫度,正是數字世界永遠無法復制的文明密碼。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課題,關鍵在于構建多方協同機制。未成年人的自控力不足,完全依靠自律顯然不現實,但過于嚴格的"他律"可能會造成逆反心理。芬蘭推行的"屏幕素養課程"與新加坡的"家庭媒體協議",均強調通過制度設計培養數字公民意識,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這種將技術使用納入成長教育的思路,或許比簡單禁絕更具建設性。在保留數字時代必要工具價值的同時,為青少年保留觸摸真實世界的窗口,讓少年既能在云端翱翔,又可于大地扎根,才是平衡發展的應有之義。
文/初三2班 韓佳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