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研學總有收獲。
今天,與幾位教授去蘇州高新區云泉寺研學,清談閑聊又增加點智慧。
云泉寺依山而建,寺廟規模不大,建筑基本有了寺廟規制的布局。
大門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前方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前有一方水池,觀音菩薩塑像立于水中。
大雄寶殿左右兩側是鐘樓、鼓樓,晨鐘暮鼓別有一番風味。
大雄寶殿右后方是后花園,走在寺廟里多了幾分沉靜。
云泉寺原名云泉庵,據清朝道光年間《滸墅關志》記載:
云泉庵在大石,以庵下泉得名。庵下有泉二泓,一為云泉,水自石上瀉納小池,最為清幽。有拜石軒、毛竹磴、招隱橋、宜晚屏、玉塵澗、青松宅、楊梅岡、款云亭諸勝。亭一名望湖。又有凝霞樓、石井、石龍。
可見,云泉寺的來歷與泉有關。
如今,還有沒有此泉,沒有跟法師考證。
歷史上很多名人曾到訪云泉寺,還專門寫下詩句,明朝時李應楨、吳寬、張淵、史鑒寫有《成化甲戌十二月游陽山云泉庵觀大石聯句》:巖巖者大石,奇觀人所誦。遐想十載余,初游門人共。舍舟始登陸,杖策不待鞚。……
今天,與幾位教授訪云泉寺,雖沒留下什么詩句,但學到了一些典故。
因為同行的有來自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法師,其中一位來自成都文殊院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讀研究生的法師。
借著這個由頭,教授給我們科普了和尚出川為什么可以成大事的故事。
說歷史很多高僧都是四川人,他們出川后,便名揚四海。
比如,馬祖道一、克勤圓悟等等。
馬祖道一起初籍籍無名,他出生在四川什邡,幼年時在四川羅漢寺依處寂出家。
24歲時,馬祖道一離開四川,去衡岳跟隨南岳懷讓禪師參學,后來去江西做方丈。
成為一代高僧。
我查閱史料,發現馬祖道一的師父南岳懷讓,是六祖慧能的徒弟。
但為什么覺得馬祖道一是高僧呢?
從他的法名就能看出來。
南宗禪師的取名,有個習慣,往往以俗姓前綴,馬祖道一的俗姓姓馬。但緊跟著的字就能看出來此人的重要性,他后面稱“祖”。
估計后世高僧都很少有。足見其地位。
事實上,馬祖道一本人成為一代宗師,還是“洪州宗”的開創者。
他這一系最有名的徒弟,有百丈懷海、南泉普愿等人。
這里說個題外話,之前在蘇州鎮湖萬佛寺看到一座岫云禪師的塔。塔身上寫有臨濟宗南岳下三十三世蘇州秀峰岫云禪師之塔。
我在想,南岳是不是跟南岳懷讓有關。
扯遠了,為什么和尚離開四川可以成大事。
主要與四川的地理因素有關。
歷史上,巴蜀地區是秦國的后院,秦國能統一六國,巴蜀的糧草不可忽視。
如此富庶,慢慢就有了“天府之國”的稱呼。
不過,四川地區,四面被高山環繞,正是由于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巴蜀地區易于割據自守,難于擴張進取。
優裕的自然,富庶的物產,久而久之讓使四川人安逸于自足的生活,閉塞的環境、困難的交通,使四川人不想外出,不思進取。
俗話說,“少不入蜀”,又說,“蜀人不出川,不成大事”,背后就是這個道理。
如此環境,讓很多志在建立功業的人,憂心忡忡。他們不斷想著法子去改變這樣現狀。
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
三國時候,蜀國占據四川地區,諸葛亮深深被當地的環境對人們心態的改變而憂慮。
他要想讓蜀國立足,怎么辦呢?
諸葛亮想到的辦法就是蜀人出川,盡管國力有限,強行推動五次北伐。
始終讓四川人感到戰爭的威脅,保持饑餓感,祈求能在三國風云中立足。
可這種環境造就的人的心態,諸葛亮的努力白費,最終被曹魏滅國。
不得不說,四川人容易成大事,但他們要做一件事,就是要離開四川。
這一點,看歷史上的高僧便可知一二。不知道您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