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地球日”即將來臨之際,4月20日,上游新聞幫幫志愿服務隊“‘自然幫’城市常見物種影像計劃”的首場線下活動,在渝北區照母山森林公園人和水庫展開。這場活動也是上游新聞10周年的特別策劃活動。8個親子家庭的17名大小志愿者化身“自然觀察員”,走進大自然尋找、記錄和分享野菜,并上傳到上游新聞幫幫頻道志愿服務公益平臺,與更多人在線分享他們的收獲。
志愿者“蠟梅”教大家認識薺菜
原來野菜就在身邊
“大家知道我手里這個植物叫什么嗎?”活動一開始,讓大家初步了解了當天要認識的5種野菜及相似植物后,作為主講人的志愿者“蠟梅”手中一株帶著“鈴鐺”的小草難倒了所有人。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薺菜。”
“啊,這就是薺菜呀?我經常看到都不認識。”
不光是小朋友驚訝,一起參加活動的家長們都驚訝了。“我是北方人,經常挖薺菜包餃子、炒雞蛋啥的。”“蠟梅”笑著說,“現在薺菜已經開花、結果,表示已經長老了。今天我們只是來認識野菜,不建議大家挖喲。”
隨后,“蠟梅”帶著大家通過看、摸、聞、聽、嘗的“五感法”認識了薺菜的根、莖、葉、花、果5部分。
小志愿者正在認真記錄清明菜
沿途,“蠟梅”又帶著大家陸續了解了黃鵪菜小花的大智慧,構樹花的冒煙現象,清明菜的白毛奧秘,讓家長都直呼“長知識”。孩子們作為文字記錄員,將認識的這幾種野菜的名字及特點,都記錄在了“尋寶地圖”上,家長們則作為圖片記錄員,將各種野菜現場拍照,上傳至上游新聞幫幫頻道志愿服務公益平臺。
“原來野菜真的就在身邊,不是老師指給我們,我都不知道這算野菜。”一位家長說。
志愿者“蠟梅”為大家講解
親手拓印折耳根
作為當天活動尋找的野菜“主角”,折耳根成為“蠟梅”帶志愿者們認識的最后一種野菜。從折耳根的生長習性到味道的保護作用,為志愿者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我現在來統計一下,作為重慶人,現場有多少人喜歡吃折耳根呀?喜歡的請舉手。” “蠟梅”的現場調查,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家長們紛紛舉手,孩子們都表示不喜歡。“等再長大點你就喜歡了。”一位家長輕輕拍著自己孩子的頭,笑著說。
小朋友們一起拓印折耳根
活動的最后,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動手拓印起了折耳根。“大家先摘下折耳根的葉子,然后平鋪在拓印紙上,再用透明膠將葉片牢牢粘貼好,用錘子慢慢敲出汁液,就能把葉子的形狀拓印出來了。”在“蠟梅”的指導下,家長和孩子們紛紛動手,做出了大自然的“禮物”。
“這種既能讓我和孩子一起認識植物,又能鍛煉孩子動手能力的活動很好,不虛此行。”一位家長說,“而且我們還能在上游新聞的公益服務平臺上分享我們的收獲,非常有意義,感覺很開心。”
大小志愿者們一起化身“自然觀察員”尋找野菜
據了解,上游新聞幫幫志愿服務隊“自然幫”項目今后將根據季節及動植物的特點,開展更多特色主題活動,邀請各位志愿者以自然觀察員的身份,參與尋找、記錄和分享重慶的自然物種。
上游新聞記者 秦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