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2024年底,《中學時事報》開展年度中學生時事論壇活 動,邀請全市中學生參與2024年度話題的時評和時事脫口秀征集,引導中學生關注時事、認知社會、了解國情,講好中國故事,拓寬國際視野。
本次活動共收到三百余篇投稿作品,經過專家評審委員會審看、評議,評選出獲獎作品五十余篇。本期刊登部分一等獎優秀作品。
國潮:細雨無聲,靜聽春雷
近些年來,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產品廣受歡迎?!赌倪钢[?!返纳嫌骋巳藗兊奈幕閼选⒓覈閼?,票房直逼全球前十。澎湃不息的國潮,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文化產業生態,描繪著光明的大好前路。
究其原因,中華文明的血脈早已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成為活的靈魂。自兒時初讀"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悸動,到"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的震撼,一脈相承的文化審美體驗跨越五千年的時 空?;蛟S很少有人能說清為何國潮有如此吸引力,這是因為種種生活經驗,都在潤物無聲地喚醒民族文化基因。未諳世事的孩童接過新春紅包,上面的祥云紋樣默默留在心中,多年后于產品上再見,便有了發自內心的親切。
國潮這一先鋒與復古碰撞的創意,既承載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融匯了當代大眾審美。然而,部分商家對其的理解仍有不足,簡單地將龍鳳圖騰、繁體書法、詩詞圖畫、車馬舟船等元素拼接起來,裝飾門臉。更有甚者,在粗制濫造的外賣袋上印一京劇臉譜,就美其名曰國潮外賣。這樣的產品降低文化品位,還會以魚目混珠的方式,矮化國潮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意義,終究不入主流,難受市場歡迎。
真正的國潮不拘泥形式,而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當代文化的深度融合。兵馬俑造型的雪糕并不比普通的更甘甜、更清涼,卻能以味覺傳遞無限的遐想,從一種全新的方式帶來對秦朝的好奇。它傳遞的文化內容不如一篇史論,卻更有活潑的時代性,這也是受群眾歡迎的國潮產品兼有的特點。
國潮的風靡離不開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的上升。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2024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指數報告》,涵蓋古建藝術、古典神話、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自然景觀等6個關鍵維度,提煉出2024年度數字文化十大 IP 與地方文化國際傳播7個熱點。文化精品揚帆出海、非遺簪花綻放海外、山西古建吸引世界游客……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帶去東方震撼。一方面,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為文化創新創造了 先決條件;另一方面,誕生于古代先民樸素實踐的中華文化,哪怕出海也富有契合生活的煙火氣息,受到外國民眾的喜愛。
國潮成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生根發芽的沃土,見證中華文明在時代浪潮激蕩中的水大魚大,更代表中華民族 獨特的精神標識與恒久的精神力量。
文/王翊然(北京市陳經綸中學)
指導教師/張潔(北京市陳經綸中學 政治教師)
春節申遺:文化傳承新起點與文明對話新開端
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是對中華文明五千年傳承的肯定,更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春節早已超越了單純的中國傳統節日范疇,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紐帶。當我們為申遺成功歡欣鼓舞之時,更需要思考這一文化符號背后蘊含的深層意義。
春節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其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歲首祈年祭祀。從商代的"臘祭"到漢代的"正旦",再到唐宋時期的"元日",春節的形態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豐富。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習俗,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生命、家庭的獨特認知。
這些傳統習俗不僅是形式上的文化表達,更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呈現。祭祖儀式體現了慎終追遠的家族觀念,年夜飯象征著團圓和睦的家庭倫理,拜年活動傳遞著和諧共處的人際關系。春節習俗中蘊含的"和合"理念,正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全球化的今天,春節的文化內涵更顯珍貴。它不僅是中國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更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文化橋梁。春節習俗中體現的天人合一、家國同構、和而不同等理念,為現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春節申遺的成功,標志著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價值的認可。這一過程歷時多年,其間凝聚了無數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從文化價值論證到申報材料準備,從國際游說到多方協調,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中國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申遺成功更是一個重要契機。它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既保持傳統又擁抱現代的文明古國,看到了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春節申遺成功既是終點,更是起點。它提醒我們,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創造性的轉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以更開放的胸襟、更創新的思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節日,更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這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更是文明對話的開始。
文/董心怡(陳經綸中學保利分校初三4班)
指導教師/張文靜 翟冉
(陳經綸中學保利分校)
長城保護考古先行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然而,歷經歲月的侵蝕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長城面臨著諸多保護難題。在新時代的長城保護工作中,"考古先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建造年代久遠,不同時期、不同地段的長城在建筑材料、工藝和結構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通過考古發掘,我們可以了解長城的原始構造、損毀原因等,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對懷柔箭扣長城的考古工作中,發現了火炕、灶址、棋盤磚等遺存,為研究明代戍邊將士生活與長城防御體系提供了新材料。這些信息能幫助保護人員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科學性的保護修繕方案,避免盲目修復對長城造成二次破壞。
考古能為長城的活化利用提供支撐。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長城的保護與利用需要有機結合。考古發現的珍貴文物和歷史遺跡,是發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通過考古挖掘出長城的文化價值,能為文旅融合提供資源,帶動長城沿線地區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比如,一些長城遺址經過考古發掘后,被打造成遺址公園或文化旅游景點,讓游客在參觀中感受長城的魅力,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脊抛鳛橐环N實踐活動,能夠為長城保護提供關于長城歷史、構造、損毀原因等方面的認識,從而為制定科學的保護方案提供依據,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不同地段、不同時期的長城有其獨特的特點,考古可以幫助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實現對長城的精準保護。
政府應加大對長城考古工作的投入,包括資金、人力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投身到長城考古事業中,推動長城保護,積極履行文化職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此外,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增強公眾的保護意識,鼓勵公眾參與到長城保護中來,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
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長城保護 考古先行"體現了我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正確價值取向,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保護長城、傳承文化的意識,積極投身到長城保護事業中。
文/姜雨璇(北京市第十五中學高三6班)
指導教師/張希濤
"作業熔斷",真有這么簡單?
2024年12月,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發布公開信,宣布園區內學校將實行"作業熔斷"機制,即小學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業的,可及時就寢,第二天說明情況即可,無需補做。
《2022中國國民健康睡眠白皮書》的數據顯示,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睡眠平均時間分別為7.65、7.48和6.5小時,遠少于相應年齡段健康睡眠的最短時長。在這種情況下,針對解決廣大中小學生"作業多、寫不完"問題的探索就顯得尤為必要。
"作業熔斷"的目的是保證學生獲得充足的休息時間,毫無疑問,這一機制的初衷是好的。從積極方面來看,的確有身體不適或是因突發狀況未能完成作業的學生申請了"熔斷",切實地從該機制中獲益。但也不乏家長和學生質疑該機制的跟進力度,認為這屬于一種變相的形式主義。
事實上,"作業熔斷"并無強制力保證。有學生表示,一旦作業未能完成,家長和老師就會認為你學習不夠認真,擔憂你成績下滑。此外也有家長提出異議,認為有的學生自律性差會以此當作不完成作業的借口,此政策一旦推廣開來,會加速拉開孩子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熔斷"機制反倒把教育壓力從學校推向了家長身上。種種不同的聲音,既反映出"熔斷"機制等待完善之處,又折射出美好理想與無奈現實之間的那道鴻溝。
"作業熔斷"受到熱議的深層次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教育焦慮。作業不僅與成績、升學緊密掛鉤,寫作業還寫的是學生的態度。作業寫不完,家長老師焦慮了;家長老師焦慮了,就無時無刻不給孩子釋放出壓力,導致學生也一并開始焦慮;學生一焦慮,他們就會"心甘情愿"地投身到題海之中,不敢也不愿主動"熔斷"。也就是說,要想讓作業熔斷機制起作用,關鍵要擺脫教育內卷,落實教育減負政策。
在這方面,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改革單一的教育評價體系,使對學生的評價更加全面,努力做到多元化;推進考試內容的改革,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等等。教育觀念的轉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類似"作業熔斷"機制的推出,無疑釋放出"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信號,為教育領域注入新活力。許多學校已經會定期征詢學生對作業量的意見,并做出合理的調整,追求作業"少而精"。
"作業熔斷"不是最終目的,更多是解決教育焦慮、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教育環境的方式之一。
文/黃知涵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4 1班)
指導教師/谷桂杰(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預制菜:舌尖上的"時代考題"
最近,"預制菜"成了我們家的熱門話題。說實話,第一次聽說預制菜時,我覺得挺酷的。它就像科幻電影里的未來食品,方便快捷,還能保證口味一致。但后來看到網上的討論,我才意識到事情沒那么簡單。大人們擔心食品安全,擔心營養流失,甚至擔心傳統文化流失。這些擔憂讓我明白,預制菜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道"時代考題"。
這道考題的第一個難點,是如何平衡效率與健康?,F代社會節奏快,很多家長沒時間天天做飯,預制菜確實能解決燃眉之急。但我們也知道,新鮮食材才是最好的。如何在方便和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點,需要商家、監管部門共同努力。
第二個難點,是如何看待傳統與創新。有人說,預制菜會讓年輕人失去做飯的能力,缺少"鍋氣",甚至忘記家的味道。但我覺得,預制菜也可以成為學習烹飪的"啟蒙老師"。比如,我們可以從簡單的預制菜開始,慢慢學習烹飪技巧,最終做出屬于自己的美味。
預制菜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帶來的不僅是便利,更是對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重新思考。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事物,同時也要保持理性,學會辨別和選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時代浪潮中,既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又守護住健康與傳統的價值。
文/魏京潼(人大附中翠微學校初一3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