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老中醫一生用下氣湯活人無數,幾乎通治百病。
麻老的下氣湯脫胎于黃元御的下氣湯,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氣湯為主方,一生愈病無數,可以說一個下氣湯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氣湯究竟好在哪里?
麻瑞亭下氣湯解析
下氣湯載自黃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藥6克、橘皮6克、 五味子6克、貝母6克,(去心)。
該方治氣滯在胸腸右脅者,麻瑞亭去斂肺止咳之五味子、貝母,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
化裁方: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廣橘紅9克、制首烏20克、粉丹皮9克劑。變功專清降肺胃原方,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以之作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而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麻瑞亭老先生對黃元御老先生的下氣湯加減后的湯方在此稱為下氣升血湯。
(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調理后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陰肺經。降沖逆而開痹塞,瀉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腫,潤肺腸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經絡。
黃元御方中
貝母,五味:入氣分,斂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氣澀,入手太陰肺經。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脫陷,最下沖逆。
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清金瀉熱,消郁破凝。
麻瑞亭方中
丹皮,首烏: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橘紅: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達木郁而清風,行瘀血而瀉熱,排癰疽之膿血,化臟腑之癥瘕。
首烏:味甘,性澀,氣平,入足厥陰肝經。養血榮筋,息風潤燥,斂肝氣之疏泄,遺精最效,舒筋脈之拘攣,偏枯甚良,瘰疬癰腫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瘧如神
橘紅:味辛、苦,溫,歸肺、脾經。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于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杭芍藥、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麻老將黃元御治右路氣滯藥改為治右路氣滯與升左路血陷并舉。經過麻瑞亭化裁過的下氣湯,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水火相濟),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黃元御的下氣湯是名符其實的下氣,幾乎所有的藥味都是右路降藥,它就是一個降藥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獨立存在,升與降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圓運動,升降要平衡,升也是為了降,沒有升,降也難以實現,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烏,盡管用了升藥,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還是以降為主,但有了升藥的幫助,就如同我們用了兩個力臂去旋轉一個轉盤一樣,效果比單純的用降藥要好得多,這符合物理學原理,這是其一;
其二,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為治療各種雜病的主方呢?因為人體氣機以降為順,只有通過降才能恢復氣機的升降出入的循環。不能用升為主,以升為主容易虛陽外越,相火離位;也不能以調撥中焦為主,調撥中焦,鼓舞脾胃,盡管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還是上面的物理學原理,動力臂太短,不省力,氣機轉起來費勁,所以要以降為主,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為順的做法。
其三,與全息湯相比較,丹皮必用,生地換首烏,桂枝也算升藥,其余降藥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湯也符合以降為順的機理,也是左右兩路同時調整。
其四,從病理上講,治病應該先去除阻滯,清除病理垃圾,等人體內部清靜了,再去恢復氣機運動的復原,所以第一步應該是以通為主,第二步恢復一氣周流,氣機的升降出入循環,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陽氣的興衰,只有在能攻的時候才能去攻,該守的時候只能守。
這樣的思路就將火神派、黃元御與全息湯等三大理論統一了。
各種病癥加減:
1.濕氣盛者(如水氣病、脾虛脹滿):以豬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澤瀉9克易甘草。
2.濕氣盛而腹脹者:以茯苓皮9~15克,或豬苓皮9~12克易茯苓。歷節(如風濕或類風濕),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澤瀉9克易甘草。
3.胃逆納呆,頭目昏暈者(如血壓偏高):以炒白術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滿,而妨食納,且甘草補氣升壓,故易之)。
4.暑月濕熱,苔白膩而胃口不開者: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5.膽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頭痛眩暈,關寸脈大.舌紅苔黃者:以黃岑炭9~12克易杭芍,平膽以清上熱。
6.脾濕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墜,關尺脈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發。
7.血虛者(如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以炒赤芍9~12克易杭芍,潤燥以補血虛。
8.心動悸,脈虛數或結代者(如心臟病):以生地炭9~12克易丹皮,潤血以復脈。
9.血瘀頭痛,經絡瘀阻,肢體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經澀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通經活絡以怯瘀。
10.月經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當歸9~12克易首烏,溫經補血以調經。
11.脾腎虛寒,納差腰痛,關寸脈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腎炎):以上肉桂3~5克易首烏,溫中暖下以祛寒。
12.陳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紅少苔,夜熱煩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烏,滋燥以生水。
13.肺逆咳嗽者:以廣陳皮9~15克易橘紅,順氣以止咳。
14.膽胃氣滯,胸脅痛疼者(如膽囊炎、膽結石):以炒枳殼9克易橘紅,破滯寬胸以止痛。
15.胸脅氣滯益重者:以炒枳實9克易橘紅,破氣開滯以止痛,兼利大腸。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9克,或鵝枳實6克易橘紅。
16.肝郁脅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9克易橘紅,疏肝理氣以止痛。
17.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櫞片6~9克易橘紅,舒肝以開胃。
18.氣滯胸悶.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氣以寬胸。
19.胸膈脹悶,俯仰俱難者:以瓜簍皮9~12克易杏仁,利氣以除壅。咳唾痰涎,
20.膠粘難出,胸悶氣短者:以炒簍仁9~12克易杏仁,利痰遂飲以寬胸。
21.氣滯胸悶,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12克易杏仁,清肺潤腸以利便。
22.月經澀少,色黑有塊,胸悶心煩者:以炒桃仁9~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氣,化瘀以通經。
23.妊娠嘔惡,食納不開者:以姜半夏6~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墮胎之弊),和胃降沖,順氣以開胃。
24.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廣郁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參15~3o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參15~20克、白茅根9~12克。
25.腎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烏,加炒杜仲12克、川續斷15克、骨碎補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26.咳而痰少者:以廣陳皮12克易橘紅,加前胡12克、川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參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6克。
27.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及膽結石〕:以炒枳殼9克易橘紅,以全瓜蔞9克易杏仁,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廣木香4克、白蔻仁6克。
28.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廣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蓮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縮砂仁9克、赤丹參15克、軟柴胡9克、焦山扼3~5克。
29.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炒白術9克易甘草,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烏賊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沖)......。
下氣湯以健脾和胃為本,兼調肝腎心肺,切中內傷雜病之主要病機,所以靈活加減化裁,用治內傷雜病,既穩當而效可觀。
麻瑞亭已業醫60余年,愈疾無計,主要取法于黃元御醫術,得力于下氣湯之靈活加減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臨床實踐,又靈活變換原方,以之治諸內傷雜病,醫跡卓著,則既是對黃氏醫術之繼承弘揚發展之明證,亦是異病同治大則之具體實踐與發揚也,是乃麻瑞亭醫術之精蘊特色也。
黃元御曰:人有無妄之疾,醫乏不死之方。下氣湯靈活加減變化,雖能愈諸多內傷雜病,然非萬病之靈丹妙藥,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癥之輕重有別,治療之難易不同,即使辨證無誤,針藥無差,重危者,亦非輕易能愈。絕證者,難免傾亡,以下氣湯治之亦然。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醫療實踐證明,以下氣湯治某些危重疾患,療效較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癥,亦可減輕患者之病痛,延緩其踏入冥途之時日,因之,下氣湯雖不能盡愈諸疾,然仍不失為治療內傷雜病之良方也。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氣湯而治百病者,當用則用,不當用則另用他方,以脈癥為轉移,此即善用與好用之別也。
麻瑞亭善用之下氣湯,可謂是一則調中方劑。調中與建中、補中有所不同。調中者.是在調理中氣的基礎中,兼及四維.而使諸臟腑因邪之所湊而導致的升降紊亂,復其升降之常,則正氣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之虛,虛在臟腑功能紊亂失序,氣血生化匱乏.無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內,內安方能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以御外侮。以之論病,安內即復其臟腑功能,俾使氣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猶后勤供應之優劣,乃戰爭勝負之先決條件之一也,下氣湯可謂安內之良資,其加減化裁之藥味,可謂攘外之精兵,糧足兵精,焉有不勝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賢,意在明建中、補中、調中之別,下氣湯制方愈疾之機理也。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