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年年底來的長江文藝出版社,之前是一個科普童書的編輯,但心心念念還是想做文藝類的成人書,再加上一直是日本文學愛好者,于是決定來這里,從零開始做出版。
還是想做喜歡的書
文藝社引進的日本文藝類的書不多,尤其是我喜歡的領域,比如日本漫畫、隨筆、小說這些,幾乎是全新的。所以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都要自己去嘗試、開拓。
但是怎么辦呢,我喜歡的書就是這些啊。而我如果只是我喜歡,是沒法過選題的。沒有人會為我的“喜歡”買單。而挑戰領導的認知是最難的。
從“喜歡”到“做出自己喜歡的書”,其中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就以最近剛出的這本《筑摩小姐決定不干了》為例,來聊聊我在傳統出版社做這類小眾選題的快樂與煩惱。
要好賣,但又不能太好賣,因為買不起
熱門作者,想都不要想。說實話,我們跟大廠比,沒有流量運作的能力,領導根本不可能為在社里沒有被成功經驗的領域花大錢。只能淺淺地小花一筆,摸著石頭過河。
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日本引進的選題做得不多,所以也很難獲得一些日本大社的授權。
我最早去問過西村培最著名的作品《北極百貨的秋乃小姐》的版權,可惜已經售出了。版代在郵件里,還加了一句:“有一點要告知一下,小學館一般來說不會授權給從未出版過日本漫畫的出版社哦。”
也就是說,如果我要做日本漫畫,一開始是沒有辦法跟日本的大出版社合作的,只能先做小眾選題,慢慢積累經驗和資源庫。
與其說小眾選題不僅僅是我的選擇,更是我的處境。我們運作不來大IP,沒法花大價錢買熱門選題。所以,只能試著憑借自己的眼光、視野,嘗試在犄角旮旯里淘出好東西。
不給自己設限,總能找到珍貴的同溫層
《筑摩小姐決定不干了》這本書算是一個拼命尋找中的意外偶得。我當時剛進社,手上也沒有活兒,就開始瘋狂地刷各家版代的書目。
如果收到日本筑摩書房的excel書目,意外發現里面有一本西村培的書,就申請了審讀pdf。
收到文件,打開文件,一頁一頁翻過去,是什么感覺呢,就是好像把辦公桌旁邊開了好多小花。因為畫風實在是太讓人心動了,無論是顏色、構圖、內容,都非常溫柔和諧,而且非常溫暖。
但當我興奮地想要跟同事分享時,反饋并不好。大家“這種書我們社沒做過誒。”“這不太能過選題吧。”
剛入社的新人,還摸不清水性,就半信半疑地放下了。但因為真的喜歡,每每跟其他部門的同事聊天,就不自覺地會繞到這本書上。也意外地得到了很多支持。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書非常值得一做,鼓勵我去報選題。由此,這本書就又被撿起來了。
很幸運地,通過了選題會,報價也順利通過了。這本書就幸運地簽了下來。
這本書一路上都得到了很多同事的支持,雖然他們都沒做過這樣的書,但我感受到了溫暖,在一個我曾經以為老掉牙的傳統出版社,其實我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戰友。這是題外話了。
流量時代,一本“美好而舒服的書”能活下來嗎?
聊聊這本書的制作過程。關于書的翻口,字體、紙張、裝幀形式的選擇,我都反復思考了很久,也花費了不少時間,只為了做出一本“美好而舒服的書”。
1)翻口
這本書原版是豎排文字,右翻翻口。反復思考過,有沒有必要改成更適合中國讀者的左翻形式。但是書中的對話框很多都是豎著的,也就是文字只能豎排,因為如果橫排,句子會被斷得很碎,閱讀起來就很不舒服。
豎排文字,意味著文字的閱讀順序從右到左,那么如果改翻口、全文圖片鏡像的話,不僅無法保留作者的原作,而且我們會發現,讀圖和翻頁的順序是從左到右,讀文字又是從左到右,閱讀順序就是左右互搏,一直擰著。于是我最后還是保留了原版右翻的形式。
當然為了讓非日本愛好讀者閱讀無障礙,還是特意標注了閱讀順序和四格漫畫的序號。
2)裝幀
裝幀方式是最早定下來的,因為書中有全幅出血的畫作,膠裝的話,中間有一部分會遮擋,很可惜,于是決定做成能360度平攤的形式。裸脊的話,覺得太粗糲了,不適合這本書溫柔的質感,于是選了成本更好的空背裝幀形式。
3)紙張
在紙張的選擇上,我希望做一本拿在手上柔軟稱手的書,所以堅持要全書順紋。在目前的國內市場上,順紋的紙很難找,我們社的編輯也沒有追求順紋的需求。而且這書需要印得很精美。我要么只能選很貴很貴的紙,或者就是用逆紋的紙順紋開,這就會造成很大的浪費,成本也會增加。所以找紙找了很久,出版科的老師甚至都覺得不能理解我這種無謂的堅持。再加上外封和內封也選了順紋的特種紙,這本書的制作成本算是比較高的。
是的,每一個想讓讀者覺得舒服、質感好的決策,其實都是需要花費成本的,但這些做書人的用心,放到流量端就都被淹沒了,顯得不值一提。
這本書上市營銷后,我們向一些粉絲比較多的博主、達人推薦過。他們會反饋,這樣的閱讀順序不符合大眾閱讀,所以不推。他們還會反饋,這本書雖然很有意思,但是情緒不夠直給,沒什么金句,發文流量不會好,所以不適合。
(頭部達人反饋)
作為編輯,我會覺得,做書,不是為了把某本書硬塞進一個所謂的大眾消費習慣里,而是因為做與之相稱的事情,為了舒服的閱讀,讓這本書以它最適合的樣態呈現給需要它、喜歡它的讀者。
怎么說呢,我進入這行時接受的職業教導,是做好書,做讓人覺得舒服的書。 但這樣的觀念,在流量時代,好像落伍了、脫節了似的。頭部博主推不推,圖文、視頻發文能不能爆,常常直接決定了這種書的命運,我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為誰做書了。
是為愛書人,還是為有流量的人。而現實是,愛書人是小眾群體,而書太多了。
小眾是我的處境,甚至是一種困境
很多人會說,為什么要追求大眾?就安心做小眾書不好嗎?為什么要去迎合所謂的大眾?
“小而美”聽上去很美好,但現實可能是,它賺不了錢,吃不飽飯,不符合商業邏輯。做書虧錢,那出版方為什么還要繼續做呢?
把一本書做出來其實不難,把一本書做得好看也不難,“小而美”一點也不難。能活下去,能賣得好才是最最難的。成本可控,質感好,設計得漂亮,翻閱起來很舒服,還要踩中賣點、寫出讓人立馬想下單的文案……現在要考慮的還有更多,有沒有給達人的傭金空間,能不能控住價,不同平臺適合什么樣的營銷策略。
我反復問自己,書是什么?我越來越不知道了。這幾年,我一直告訴自己,書是商品。商品,那就首先要符合商業邏輯、產品邏輯。大廠有大廠的操作模式,他們可以去買貴的選題,去制造流量,在自己的直播間測品、測賣點,讓自己的賬號矩陣帶貨。小眾有小眾的賣法,有自己的調性、自己的粉絲、自己的渠道。
但對我來說,在傳統出版社嘗試著做小眾,依然只是一種處境,更是一個結果,一種困境。沒有品牌,沒有流量,沒有渠道,也就是說,沒有人能聽到我說的話。
可能我喜歡的東西的確是小眾的,但我的工作,是用盡全部努力,去告訴我的領導,也會就是我選題的額投資方,小眾是有潛質成為大眾的,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而且,我也相信這樣的東西,是有人喜歡的。雖然,我還需要用銷量來證明
“小而美”是一直是理想狀態,而前提是得把東西賣出去。
和我一起努力的人其實一直都在
我是2017年年初從北京來到武漢的,也一直在做書。這幾年,也能感受到,從北京回到武漢,或者去其他城市的人越來越多。曾經我很難擔心,來到一個二線城市,我還能不能找到同好,我會不會淪為自己想象中的古板的文字工?
但其實,這幾年在武漢做書的經歷,讓我交到了好多朋友,有跟我同齡的,也有比我小很多歲的,大家其實都有自己喜歡的獨特的東西,也都很希望做出獨特的東西。當然。的確,這條路不好走,沒有現成的土壤。
但我也會想,土壤是怎么來的,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前幾天,有個以前不太熟的同事突然跟我說,她特別希望我這本書能賣好。這樣的話,就能給她很多信心,在我們社,也是可以做小眾的特別的書,并且也能賣好的。
這可能是我的價值所在,就是在還沒有土壤的水泥地上,先倒一抔土,然后還有人再倒一抔,再倒一抔,然后會有種子,也許是書中筑摩小姐努力運送過來的種子,在這里慢慢發芽。
偏心:2024 100位編輯的年度之書
展覽時間:
2025.03.28-05.05
展覽地址:
深圳·南山 文心六路4號
保利·Kaledo嘉樂道B1騎行公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