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團在燕子窠生態茶園采風
武夷山的“美”除了用視覺去感受,更重要的是還能用嗅覺和味覺去品嘗!作為中國重要的茶葉產區,早已享譽全世界的烏龍茶和紅茶都是從武夷山走出去的。
4月19日-20日, 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主辦的“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舉行,70余名媒體代表開啟了一段探秘體驗、研學文化之旅和綠色優勢產業之旅。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去探訪久負盛名的武夷茶葉香,是如何飄到全世界的?上游新聞記者也實地進行了探訪。
從桐木關到燕子窠,從正山小種到大紅袍……過去數百年間,一代又一代武夷制茶人對傳統工藝的堅守,將茶文化的外延越做越大,成為了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傳承24代才有了這口煙熏香
對愛喝茶的茶友、尤其是鐘情紅茶的茶友來說,正山小種一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品類。本次“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的尋茶之旅第一站,來到的就是世界紅茶“鼻祖”正山小種的發源地武夷山桐木村。
武夷山桐木村是正山小種和金駿眉的發源地
何為“正山小種”?
根據《中國茶經》記載,“桐木之內,方為正山”。這里的桐木指的就是如今武夷山的桐木村,而小種則是指在這里有性繁育的小葉奇種茶。4月20日,上游新聞記者走進桐木村時,正值今年新茶的采摘高峰期。
但采摘也只是樹葉變成“正山小種”的開始?!八€要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烘干等一系列制作工藝?!闭叫》N第24代傳承人江駿發跟上游新聞記者說這話時,正在“青樓”里忙著張羅今年新茶的制作。
正山小種第24代傳承人江駿發向記者介紹正山小種的傳統制作工藝
今年已經64歲的江駿發是土生土長的桐木村人,之前大半輩子他都在“青樓”里和正山小種打交道?!皩τ趥鹘y工藝的正山小種來說,‘青樓’很重要,它一定要在這里完成?!痹诮E發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四處都已經被熏黑的“青樓”里看到,這是一棟全木結構的三層小樓。
其中最底下是一個類似炕的空間,“我們要在這里放上點燃的馬尾松,松煙會沿著專門的坑道上升,上面層的茶葉就會在煙霧的不斷循環中熏焙上淡淡的煙香?!苯E發說,這樣傳統的制作工藝耗費人力、物力,尤其是在溫度和時間的掌控上,需要制作者有豐富的經驗。但也正是這樣的“繁瑣”,才有了“正山小種”獨特的香氣和順滑的口感。
當記者問起傳承這個話題時,讓江駿發覺得欣慰的是,在他的動員下,兒子也已經加入進來?!安荒茏尷献孀诘膫鹘y工藝在我們這里丟了?!?/p>
“萬里茶道”見證巖骨花香走向世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游玉瓊向記者展示巖茶制作工藝
走進武夷山的尋茶之旅還有一站不容錯過,那就是這里的下梅村。
從這里出發,一直向北直到俄羅斯的圣彼得堡……17世紀時,這樣一條“萬里茶道”就好像一條大動脈將東方與西方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只不過這條動脈里流淌的是武夷山的茶葉。
如今的下梅村依然保留著清代的風貌
如今的下梅村同時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月20日下午,記者走進這里時,仿佛一下就穿越了,沿河而建的古民居大多依然保留著清代時的模樣。據當地村民、講解員詹月仙介紹,目前下梅村還保留著有典型特色的明清古民居建筑38幢,其中鄒氏家祠、鄒氏大夫第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鄒氏和晉商合作開設的“景隆號”茶莊留下的票據等
下梅村曾經的輝煌歷史,以及“萬里茶道”都和鄒氏家族息息相關?!班u氏當時和晉商合作創辦了‘景隆號’茶莊?!闭苍孪烧f,這里的晉商正是電視劇《喬家大院》里的主角喬致庸。
鄒氏家祠
如今,走進鄒氏家祠,依然可以看到修身齊家的思想蘊含在建筑設計的巧思中。走到祠堂中央轉身,屋脊、立柱、大門、橫梁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大的“商”字。祠堂墻上,“忠孝仁義”四個大字和一副副對聯,彰顯著“誠信經商”的理念。
“萬里茶道”線路示意圖
當下,“萬里茶道”也成了武夷山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一大核心內容。“萬里茶道”沿線城市的相關代表,也在不斷探索、共商“萬里茶道”茶旅融合和跨境旅游的新策略、新路徑、新合作……古老的“萬里茶道”正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