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馬東平:
“我的提案正是基于集體智慧,進一步追根溯源,從‘大一統’國家角度出發,探索先秦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我將繼續立足專業領域,把學術研究與履職實踐相結合,建良言、獻實策,將政協委員的職責落在實處。”
△馬東平委員(右二)在甘肅隴西“絲綢之路”中國甘肅中醫藥博覽園參觀調研。
2024年12月,一張提案辦復證書從北京到蘭州,郵寄至我手中。那張薄薄的紙上還浸染著寒氣,但我的內心卻覺得十分溫暖。這是全國政協第一次向委員寄發辦復證書,充分彰顯全國政協對提案這一參政議政形式的重視,是表達對委員提案予以認可的工作創新。
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我提交了多件涉及甘肅文化發展與保護的提案,《關于從“大一統”國家形成肇源出發建設先秦文化大遺址保護區的提案》讓我尤為印象深刻。
大量史料記載、考古發現和專家研究均已證明,甘肅東南部地區在秦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先秦文化遺產富集,建設先秦文化大遺址保護區對中華文明發展演變的研究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弘揚有重大意義。如何開展有效保護是甘肅省近年來持續關注與探索的問題。我的提案正是基于集體智慧,進一步追根溯源,從“大一統”國家角度出發,探索先秦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
提案往往來源于專業知識的積累。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我長期從事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學術界一直在尋找背后的理論依據。這既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找,更要從歷史和傳統文化中找,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思想和實踐,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依據和緯度。為此,在提案中,我提出了深化先秦文化研究、規劃建設先秦文化遺址公園等建議。
深入的調研有助于提升提案的精準性。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甘肅有多家博物館藏有先秦文化遺存,但秦早期文化遺址保護區尚未建立。以禮縣四角坪遺址為例,該遺址雖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但還未作為遺址保護區得到保護。我將這些發現與思考落于紙面,轉化為提案。
提案立案后,承辦單位和我做了細致的溝通。國家文物局表示,鑒于目前已發現的早期秦文化遺存分布較為分散,當前重點支持開展該區域遺產調查、專題研究、價值梳理等工作。此外,支持地方人民政府選擇大堡子山等條件相對成熟的遺址推進展示利用。科學凝練文物保護利用項目,符合條件的可相應申請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及國家文物保護資金。國家文物局所作的詳細答復體現了對秦文化的高度重視,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
我深知提案辦理成效并非能夠立竿見影,問題的解決也不能急于一時或一事,還需久久為功,以更扎實的步伐走在調研的田野上,以更敏銳的目光聚焦“國之大者”與民生所盼。我將繼續立足專業領域,把學術研究與履職實踐相結合,建良言、獻實策,將政協委員的職責落在實處。
采訪整理:李佳珊
文字編輯:羅韋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