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京完賽。此次比賽,賽道全長21.0975公里,采用“人機共跑”模式。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寧夏等地的20支人形機器人參賽隊和人類選手,同一路線、同時起跑,但分別擁有單獨賽道。
根據賽事要求,參賽機器人須具備人形外觀,實現雙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輪式結構;控制方式可選手動遙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參賽團隊在比賽過程中可以更換電池,也可通過更換機器人以接力形式參加全程比賽。
此次比賽,只有共計6支機器人參賽隊伍完賽,而且在比賽中,機器人狀況頻發,有的摔掉“腦袋”,有的撞上護欄,有的步履蹣跚……于是不少人調侃,這場比賽是由想做空機器人產業鏈的黑手在背后組織的;也有人調侃,至少從跑步這個項目來看,一個人形機器人至少創造了兩個人類崗位,因而不用擔心會被機器人搶走工作……
在我看來,正是狀況百出才是此次比賽的最大的意義。如果這次比賽仍然經過大量的事先排練,現場采用錄播而非直播方式,以展現一場“高水平”的人形機器人跑步比賽,那只成為機器人企業與相關機構的一次普通公關行為,而不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
事實上,很多技術比賽在一開始也并不成熟,比如ImageNet比賽,自2010年開始舉辦時,最初的識別率也遠遜于人類平均水平。在堅持舉辦幾年后,算法終于迎來突破,并在錯誤率上實現了對人類的超越。
相信如果人形機器人半馬比賽不因外界輿論影響而繼續辦下去,對于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必然能產生重大影響。
有很多觀眾就對本場比賽給予積極評價。如環球時報對人形機器人半馬比賽的評論所說,這場“并不完美”的機器人半馬比賽背后,是中國社會從上到下業已形成的對高科技產業寬容、理解和允許失敗的成熟氛圍,是培育和激勵創新主體不斷釋放創新動能的優質土壤。
有專家在賽后總結,舉辦機器人半馬的目的,并不是給產業“加戲”,而是對人形機器人進行一次非常基礎的“體測”。21公里的路程,對于常規大小的人形機器人來說,僅精密關節運動就要完成約25萬次,是“一次針對關節精度、熱管理、電源系統、控制算法、通信干擾等問題的極限測試”,因此被稱為是人形機器人一場“從實驗室到柏油馬路”的技術成人禮。通過兼具實驗價值和觀賞趣味的“體育競賽”檢驗科技成果,從中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最新嘗試。
實際上,在大部分芯片行業的技術評價過程中,也可以引入類似做法。例如,對于講求續航能力的終端產品主控芯片,可以來一個能效馬拉松比拼,在 72 小時連續運行中,評估芯片在滿負荷、半負荷、休眠狀態下的動態功耗管理能力;為智駕芯片舉辦智能駕駛芯片城市挑戰賽,構建虛擬城市仿真環境,通過統一的環境,檢驗芯片在復雜交通場景下的決策速度、安全性及與車規系統的兼容性;為工業控制芯片舉辦可靠性馬拉松比賽,模擬極端工業環境,檢驗芯片在高/低溫、強電磁干擾、長時間運行下的穩定性與故障自愈能力。
還可以有更多的比賽,只有把技術評價公開展示給公眾,才有可能評選出更好更強的芯片,而不是把產品評獎做成小圈子的“自娛自樂”,甚至浮夸造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