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好多粉絲反饋收不到勵職派的文章了,為了及時接收到文章,大家可以【星標 ?? 】,關注我們不迷路。
作者丨木槿
來源丨讀書369丨ID : dushu369com
推薦丨勵職派丨ID:tmp_356139977作
前些天,在網上刷到一位老人的故事,令人唏噓。
70歲的老陳,趕上了上海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那個年代賺了不少錢,原本在上海擁有兩套房產的他,是多數人羨慕的“成功人士”。
可造化弄人,他為了送獨子赴美深造,賭上所有家產,舉家移民美國。
當他滿懷期待,想在美國大展宏圖之際,現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缺乏工作經驗,這些因素都讓他在美國舉步維艱。
更讓老陳感到痛心的是,兒子在美國長大,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思維方式和老陳大相徑庭,倆人經常鬧得不愉快。
兒子順利畢業后,有了體面的工作,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本該是件喜事,卻因為文化差異和溝通障礙,父子關系愈發疏遠。
而后,老陳決定獨自回國,可眼前的上海遠比之前繁華,行至古稀之年的他已然無法適應大都市的生活和節奏,難以融入其中。
國內無親無故,他最終只能淪為街頭流浪者,靠著撿垃圾度日。
當博主問起老陳的兒子時,老陳表示兒子知曉自己的境遇,但是對自己不聞不問。
老陳的故事經過一位自媒體博主的采訪得以曝光,有人同情他的遭遇,也有人質疑他當初的決定。
但比起他從昔日成功人士淪為如今街頭流浪漢的悲慘境遇,更令人寒心的是——老陳兒子對父親的態度,以及對親情的冷漠。
兒子尚小時,父親不顧一切托舉兒子;父親變老時,兒子卻沒有為父親撐起一片天。
這不是老陳一人的悲哀,而是所有養出不孝子女家庭的悲哀。
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你最真實的人品
夏問孝。
孔子曰:“色難。”
即:和父母相處的時候,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的。
兩千年前的箴言,放在當下依然適用。
因為人的本性都是欺軟怕硬,借由愛的名義有恃無恐,所以才會出現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的反常現象。
若想看清一個人,就看他日常是如何同父母相處的,在對待父母的方式里,藏著他最真實的人品。
知乎上看過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太太,孤零零躺在病床上,社工打電話給她的三個兒女,卻沒有一個人愿意照顧母親。
兒子還在電話里罵道:“這個死老太,財產都給了小女兒,讓小女兒去管她吧。”
一個月后,兒子所在企業裁員,他被辭退。
他找到企業負責人,哭訴著說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失去這份工作。
企業負責人說:
“你父親去世多年,母親不久前剛過世,你對母親的態度,給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你應該明白了吧。”
后來,他到處找工作,但沒有老板愿意聘用他。
究其根本,正是因為他對母親惡劣的態度,導致自己在這個小城市臭名昭著,大家都覺得他人品不好,不愿與之來往,企業更是不愿意錄用他,以免形象受損。
一個人若是敢對自己的父母不善、不敬,還能指望他如何善待毫無血緣關系的外人呢?
他的本質不過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旦觸碰到自己的利益,必將翻臉不認人。
對待父母態度惡劣,不愿贍養父母的人,終將自食其果。
而善待父母的人,才能福澤深厚。
你對父母的每一句柔聲細語,每一次關心尊重,都是在增父母的壽,造自己的福。
前段時間,刷到兩則視頻。
一則是站在病床旁的兒子詢問老父親想吃什么,全程耐心溫柔,沒有絲毫不耐煩。
底下一條熱評戳中了我,這位網友說:“當年父親也是這樣對兒子的。”
另一則是84歲兒子每天為105歲母親沖咖啡喝,只因母親喜歡。
真正的孝道,是讓父母開心,尊重父母意愿,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想法去改變父母。
父母做事前,做子女的不要總是指手畫腳,一味挑剔和指責,更不要不耐煩地吼叫,發脾氣和擺臉色。
如果覺得父母行事不妥,應當溫和與其溝通,耐心引導糾正,冷靜分析解決問題。
生而為人,應當時刻謹記:百善孝為先,敬人先敬父母。
無論發生什么事情,都不要斥責日漸年老的父母,更不要讓家變成戰場,小事不爭,大事一起扛,才能家和萬事興。
人這一生,只欠父母
贍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
網上刷到一段特別扎心的話: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父母從醫院把孩子抱回家,孩子從火葬場把父母抱回家;
孩子來的時候,父母笑了;父母走的時候,孩子哭了;
父母送孩子一個大房子,孩子還父母一個小盒子;
父母給孩子上戶口,孩子給父母銷戶口;
父母給孩子的是真鈔票,孩子給父母燒的是假紙錢。”
短短幾句話,前半句道盡了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后半句盡顯兒女對父母的虧欠。
要說人世間最苦的兩個人,那一定是父母。
他們大半輩子都是為了兒女而活,從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沒有一對父母能輕松養大一個孩子。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普通家庭,養育孩子的過程必然歷經千辛萬苦。
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飯,起早貪黑賺錢,只為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他們給孩子上千的補課費從不眨眼,為自己買100塊錢的衣服卻嫌太貴。
孩子上班后,去了大城市發展,守家的父母等不到回家的游子,微信上轉發健康相關的文章,大包小包為兒女寄去的母親牌、父親牌特產,每一次轉賬記錄,每一個未接電話,都是父母的牽掛。
孩子結婚生子后,兒女會將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小家上,離開老家上門為兒女照顧孩子的父母,變成了“免費保姆”,委屈咽了,冷眼受了,只怕被嫌棄。
還有很多老人,在兒女眼中變成了累贅和負擔,被無情拋棄,自生自滅。
電視劇《安家》中的老嚴夫婦,在上海經營一家包子鋪,倆人租住在幾平米的小破屋,起早貪黑,掙得都是辛苦錢,省吃儉用,奮斗十幾年,只為兒子能在大城市立足,自己也能安享晚年。
他們為兒子支付320萬全款買房,最終卻被兒子、兒媳掃地出門,兩位老人不得不推著三輪車擠在幾平米的包子鋪內,含淚賣包子,繼續為自己攢養老錢。
養兒不孝,不如養豬。
父母最大的辛酸,莫過于省吃儉用卻養出了“白眼狼”。
當你嫌棄父母時,不妨想想是誰給了你生命;
當你漠視父母時,不妨想想誰會永遠擋在你身前;
當你拋棄父母時,不妨想想誰會不離不棄地陪著你。
除了父母,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愿意為你付出所有,哪怕生命。
古語有言:“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贍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基本責任,是人性中善良和感恩的體現,是對父母深沉愛意的回饋,容不得絲毫推脫和懈怠。
最好的孝順
不是給錢,不是送禮,而是做到以下四點
自媒體博主 @媽寶女小許 陪媽媽走出抑郁情緒的視頻,看哭眾多網友。
視頻開始,她說媽媽被困在“媽媽”的籠子里太久了,媽媽變得不愛出門、不愿見人,對生活里的一切失去了興趣,每天只是機械式地起床、做飯、發呆和睡覺。
媽媽告訴她自己曾想過輕生,因為放心不下她才選擇活著。
她這才意識到原來媽媽已經病了很久。
于是她決定在媽媽身上花更多的時間,幫媽媽重拾生活的信心。
她開始擔任媽媽的心理醫生,每天都和媽媽交流,陪媽媽放聲大哭,釋放壓抑許久的情緒,共情媽媽的敏感、脆弱。
用物質和愛重新滋養媽媽,為媽媽買花、帶媽媽做新發型、買最貴的衣服、陪媽媽旅游,用自己接受的新思想去影響她。
這個女孩用一年時間由內到外地治愈了媽媽,她的媽媽肉眼可見地從自卑到自信、從悲觀到樂觀,從之前的患得患失到內核強大穩定,開始學會好好愛自己。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女兒的陪伴和孝順。
愛孩子是父母的課題,孝順父母是子女的課題。
生命是一場輪回,小時候是父母牽著我們,長大后應該是我們牽著他們。
誰都想過隨心而欲“我愿意”的生活,誰都想去追求“我快樂”的自由,這無可厚非,但看著漸漸老去的父母。
在親情面前,我們理應平衡好“我愿意”和“我應該”這兩件事,多承擔一些“我應該”的責任,日后才能少些“要是我當初……”的悔恨。
畢淑敏說:
“每個孩子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有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孝順父母要趁早,莫待雙親老白頭。
最好的孝順,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給錢,更不是回家時的禮物,而是做到以下四點:
1、請把好情緒帶回家,多給父母留下笑臉
父母年齡越大,越是變得小心翼翼,尤其是和兒女同住的父母,往往都會看兒女臉色行事,生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惹兒女不悅。
回家前,請將所有的壞情緒留在門外,將好情緒帶回家。
你的笑臉會讓父母舒心,你的開心會讓父母安心。
日常可以多和父母拍照,特殊的日子拍拍全家福,把笑容定格在照片里,給父母留下美好回憶。
2、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并支持他們
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子女的不孝,多是從成年后對父母的“不耐煩”開始的。
兒女長大后,思想、認知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遠高于父母,可這不是子女傲慢的理由。
因為我們是踩著父母的肩膀才能站在高處,不應該領略過他們沒看過的風景就嘲笑父母的落后。
凡事多站在父母的角度,父母學不會的東西,那就多教幾遍;父母喜歡的東西,只要能滿足,不妨隨了他們的心愿。
3、任何時候都不要嫌棄父母,接納他們的全部
都說人老了會有老人味,會有一些子女因此而嫌棄父母,不愿和他們接近。
可是孩子啊,你仔細想想,你小時候拉了、吐了,父母可有嫌棄過你半分?只有深切的擔憂啊。
你要是覺得父母身上有味道,就常為他們梳洗,幫助父母把房間收拾干凈,勤為父母洗衣換物。
更不要嫌棄他們的嘮叨,父母也曾不厭其煩地回應你所有的童言童語和“廢話”。
要像他們接納小時候的你一樣,接納他們臉上的皺紋、佝僂的身軀和緩慢的動作。
4、定期陪伴父母,多給他們愛的關注
人老了,對物質已無所求,想要的,不過是兒女的多一點陪伴。
每天多和父母打電話、通視頻,平時多回家陪父母吃飯、逛街、看電影、聊天、打麻將。
周末挑個好天氣,帶父母去周邊游玩,看看不同的風景。
有錢有閑的話,也可以帶父母去游覽祖國大好河山。
了解父母的近況,多為父母普及新事物,為他們的生活留下愛的關注。
何為孝順?
《人民日報》給出的答案是:
“父母孤單,陪伴為孝;父母貧窮,錢到為孝;父母生病,照顧為孝;父母嘮叨,聆聽為孝;父母脾氣暴躁,理解為孝。”
孝順就是看到父母的需求,用最契合的方式去滿足,用行動詮釋愛的溫度。
愿所有父母都能等到歸家的兒女,讓歡聲笑語在家中縈繞,溫暖父母的心,歲歲年年,循環往復。
作者簡介 :木槿,本文首發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轉載請聯系讀書369。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