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種柜子,你一定很眼熟。
一面墻都是柜子,帶一個圓弧狀的轉角柜。
不少網友感慨:真的不是在我家裝了監控嗎?
為啥都是全國統一這種柜子?這種70年代結婚盛行的柜子到底來自哪里?
一個日常到根本不會有人問的問題,竟然被一個UP主挖出來龍去脈,冷門賽道做出了百萬播放視頻…
當年的柜子都是純手工制作,要找到真相必須找到當年的木匠師傅,很多師傅都早已忘記這段歷史…
直到一位江蘇南通的老木匠王師傅的出現。
原來,這個柜子來自于香港。
在港劇《創世紀》《單身貴族》,你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當年,上海的裝修公司都是從香港,廣州過來,于是,本地師傅也學會了制作。
當年的裝修師傅,有很扎實的真功夫。
沒有電腦,沒有圖紙,全靠徒手畫設計圖。
沒有圖紙,那咋知道要做哪款?直接去鄰居家看。
再加上師徒之間都是一帶一,這也導致了全國幾乎統一的魔性傳播…
不少人在評論區,分享自己和這個柜子的故事。
有人說,爺爺親手打過同款實木柜子。
結實到什么程度?200斤的他還能爬上去拿書。
爺爺早就去世了,但柜子卻依然佇立在這里,承載著三代人的衣服,書籍,雜物,有時候正是這些日常,組成一個個清晰的人…
那轉角柜更是承載著結婚照,百歲照,合家歡,是這個家點滴又重要的日常…
有的人在柜子上貼了一個大大的囍字。
哪怕夫妻倆已經結婚三十五年,孩子已經三十歲,囍字還是當年結婚時的囍。
結婚時貼著的囍字,除非自然脫落,不然不能自己動手撕掉,那是老一輩人對幸福的迷信…
什么是好的感情,我想就像是這囍字一樣,不知不覺就貼了這么多年,是不知不覺似水流年地就過了這么多年,身邊依然是彼此…
圖源網絡
UP主也非常有情懷地,請師傅在自家祖屋復刻了這款柜子。
從柜子的畫圖,到組裝,再到刷漆,刷上最經典的全國統一色…
當老柜子在老房子里復活,就像是一段治愈一段記憶。
最感慨的還是,回祖屋的UP主還被村民們誤以為是高速管理人員,被圍著問:是不是要建造新的公路了,什么時候可以得到拆遷費?
塵封的柜子讓人覺得一切都沒有過去,但這一聲問候,又仿佛什么都過去了。
時間仿佛可以定格在某個印象深刻的瞬間,這種定格又仿佛只是一種緣木求魚,一切都已身不由己地物是人非了…
這位“旭紀錄”的UP主,除了全國統一大柜子外,還找到了不少童年回憶,一時讓無數網友感慨萬千。
有老式裱花蛋糕背后的故事,不少人驚呼:最喜歡上面的糖漬酸櫻桃!
但有人偏愛裱花蛋糕的花里面那個特別有嚼勁的糯米骨朵…
路邊童年的爆米花機,不少人拿著玉米,黃豆,蠶豆來路邊爆米花。
時至今日,依然有一位資深吃貨奶奶,專門拿著各種豆來爆米花。
在奶奶看來卻不是這樣的,現炸的爆米花,質地更脆,口感更酥脆,焦香味更香…
可能這就是“生活力”吧,總能在日常的細微中品味出差別…
看著爆米花開機器中炸開,剛出爐還燙著都忍不住吃下,果然童年記憶,不過是胃里豢養著一條時刻張開傾盆大口的寄生蟲…
當然了,這些老物件老店背后,最動人的,還是人的故事。
比如這家,47歲的老板娘經營了25周年的海燕時尚大頭貼店。
在當時,2000年,光是一個商場,老板娘就開了20多臺。
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全年無休。
在這家店,記錄了不少80-90后的回憶。
在當年,有人在電子廠上班,下班就和工友去拍大頭貼照。
有人退役后,和戰友一起拍大頭貼照。
還有畢業后,整個班都來這里拍照,還拉著老師和他們拍搞怪的照片。
你能看到這個中年男人的高興與自豪,師生處得就像朋友一樣…
大頭貼上,全是稚嫩而用力的筆觸寫下海誓山盟,以為這一切都不會改變…
而這個班,最后還真有奇跡,成了5對夫妻…
甚至連楊冪也來這里拍照,2004年18歲還在念高中的楊冪。
是啊,在那個相機稀缺,沒有手機能隨時拍照的時代,沒有什么比拍照更鄭重其事,更能紀念友誼…
照大頭貼就是一種社交活動,一起興致勃勃地看著厚厚一疊本子,挑選要拍攝的相框,再把相框的數字抄到大頭貼機器上,擠在一個小小的機器前,擺各種親密的姿勢…
當時的人們,追求時尚,穿著大膽又肆意,帶著向上的生命力。
連老板娘都說:當時上班的年輕人,都充滿活力,他們都比較喜歡玩…
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班味比較淡。
哪怕累,下班也是帶著有了錢的興奮,敢消費,敢找刺激,帶著迸發的活力,與對未來的篤信,買衣服,做頭發,拍照…
只是這樣的時代,仿佛也已經過去了,大頭貼拍照機,也從二十幾臺制霸商場,到現在只剩下五臺。
那時候的記憶,也不完全是圓滿。
有人和心儀的對象本來想拍一張照片,無奈機器故障,無法出票。
多年來,兩人的緣分深深淺淺,但就像這張沒有拍成的照片,終是沒有打印出來…
越過學業,越過工作,越過生活的瑣碎,再見面,對方已經嫁人…
也許無法回到的過去,無法坦率的話語,無法彌補的遺憾,才構成人生的重量吧。
到底一家開得足夠長的店意味著什么,我想意味著已經活成了時間本身,無數的人在這里生根發芽,彼此纏繞。
在這個一切可以線上的時代,我們比想象中更需要線下的空間,錨定彼此的存在。
想起在成都,有這樣一家店:連環畫之家。
一開始開店,老板劉高只是為了圓自己兒時的遺憾。
沒想到,大家一有機會,就總來書店逛逛,找老高聊天,甚至成為了“連友”。
而對這些因連環畫結緣的陌生人,老高總是很上心:
會把對方要的連環畫,一本本放在塑料袋里留好貨,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幾月幾號,誰誰誰,要什么書…
連環畫近幾年水漲船高,但他卻總是良心價格,一本《許茂和他的女兒》市場上炒到270元一本,他卻堅持以108元超低價格賣給連友…
連友都喜歡來這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仿佛夢回童年,每天下課跑小人書店的日子…
我想,有些店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時間上的。
進去就像是墜入往事,面目全非的一切變得無比清晰。
直到有一天,守在鋪子里的劉高,突然頭疼。
到醫院才知道,腦出血,隨即昏迷,只能閉店。
沒想到,連友們得知病情后紛紛捐錢,500、1000,甚至還有人當即轉了兩萬到劉高賬戶…
還有幾個兄弟,說什么也要趕來醫院,輪流陪床,直到劉高恢復…
線下的聯系,竟然發展成為可以性命相托的老友,就像無數連環畫里,老高最喜歡《桃園結義》,這竟然可以在現實中上演,像一個只存在于小說演義里的奇跡…
劉高意外又感動:我就是一賣小人書的,能讓這么多人牽掛,真的很幸福…
還有重慶一家書店,增知書店。
老板老朱,1992年下崗潮,他和妻子雙雙下崗。
一無所有的他們,拿家里的一柜子書,開起了書店。
沒錢進貨源怎么辦?老朱開始了以書養書。
上門收各類舊書,去市場淘書,去收購店收書…
他特別愛惜這些書,用抹布擦,用膠水粘,再破爛的書,到他這里都能被細心修復好。
到最后,收的書越來越偏門,連新華書店都沒有,不少教授、記者、作家都來淘書。
直到一位叫周錦的女士。
一進書店,幾萬冊數,一眼看中,淚如雨下。
原來,周女士的父親是記者,《無冕非王》是他以記者生涯寫的一本長篇小說。
父親熱愛工作,每次采訪經歷都如數家珍,常常寫到激動處,淚流不已…
大夏天沒空調,父親就披著濕毛巾,泡上涼水,土法子消暑,依然堅持寫作,一寫就是四年…
父親去世,這本書成為了女兒的珍貴回憶。
不料1998年發大水,庫存的書全部被淹,父親無數日夜一筆一劃寫下的文字,就這樣不復存在…
直到周錦走進增知書店,幾萬冊書,她卻一眼看見這本《無冕非王》。
翻開第一頁,父親的簽名,竟然赫然在目。
見字如面,周錦的眼淚頓時落下…
與父親的重逢,竟然就在這家毫不起眼的小書店…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周錦依然熱淚盈眶:我真是如獲至寶,心中的喜悅比第一次獲得這個書還要更多…
誰能想到,一個人開的書店,竟然可以了結另一個人終其一生的遺憾呢?
在這個無比線上的時代,我們總是有些懷念過去,懷念排隊等待爆米花炸開時的閑聊,懷念擁擠在大頭貼店里的親密,懷念連環畫一起翻書的默契一笑,到竟然可以成為性命相托的人。
人與人這樣的際遇,完全超出算法之外,卻歸于日常之間。
那些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親密與此刻的快樂,共同擁有的像胎記一樣只有彼此知曉的默契與記憶,那些彼此患難時伸出的手,以及超出常規冥冥之中的緣分…
如果說生產力是未來 ai可以取代的,那么這份真切的感受力,彼此在一起的氣息與味道,觸碰與親密,那些共同度過的時光,大概是永遠無法取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