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喉嚨的人面鸮、偷人器官的木偶精、吸人靈氣駐顏的鏡妖……
憑借這股“聊齋風”,就算壓了兩年,《無憂渡》還是熱度全網第一。
中國人怎么就那么喜歡看中國鬼呢?
志怪風又火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我感覺人民群眾還是喜歡看妖鬼精怪。
積壓兩年的《無憂渡》空降播出,熱度全網第一。
它講的,就是中式志怪故事。
比如人面鵠,它偏愛吃人的喉嚨,每吃一個人,便擁有了對方的聲音。
還有一個“伴生妖”,是個音鰻,他以音樂為食,只要一直有美妙的音樂,傷口就能愈合。
鏡妖精通駐顏術。
在午夜三分的時候,如果玩招梨仙的游戲(剝梨子,過程中皮不能斷;念誦特定歌謠),鏡妖就會出現,點化梨子,人吃了便能重返青春。
但這種梨子分子母,鏡妖給人吃的是子梨,只能維持七天青春,之后就會油盡燈枯,面如枯槁;而母梨的藥效可以維持一年。
還有九命貓妖,換命替死后自己把頭安上;看似乖巧的客棧店主女兒是把活人身上的零件安給自己的木偶精;外形可怖的山妖實則是個情種,還會請路邊的女主喝喜酒……
就……我感覺真的有點恐怖。
其實,中式志怪一直是影視劇的一塊好餅,只不過在以前更偏向民俗懸疑和東方怪談。
遠的有《聊齋志異》。
從80年代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翻拍一次,可以說現在的一線明星幾乎都演過聊齋。
近的有《河神》《唐朝詭事錄》。
尤其是《唐朝詭事錄》,怪力亂神、獵奇軼事、綺夢嬌娃……各色情趣雜糅。
甚至在撞上奧運會被分流熱度的情況下,續集的熱度仍舊穩穩遞增至破萬。
《唐詭》火了之后,各種古裝劇都喜歡加點志怪元素。
《云之羽》有魑魅魍魎,《大夢歸離》有緝妖小隊,就連武俠劇《蓮花樓》都有相關元素。
從古至今,國人怎么那么喜歡看志怪?
中式志怪,魅力在哪?
很多人提到志怪,以為就是恐怖片。
畢竟志怪里有各種妖魔鬼怪,小時候看《聊齋》都被嚇過。
但志怪并非恐怖。
志怪強調的是詭,而恐怖強調的是懼。
“志怪”指的是“記錄奇聞異事”,通過怪事營造一種持續的詭異氛圍,引發一種不安感,進而實現道德教化。
它更像是寓言,描寫“恐怖”不是為了嚇人,而是借鬼怪之事傳遞儒家倫理。
就像《畫皮》,雖然描寫了惡鬼剝皮,但重點在于警示“色欲招禍”;《聶小倩》雖然有鬼魅害人,但最終導向的是人鬼相救的溫情結局。
但恐怖不是這樣,它更強調恐懼本身,給人制造心理壓力。
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純粹的情緒消費,嚇人本身就是目的,沒有任何道德教化的功能。
雖然它也會運用到妖、鬼這些志怪元素,但目的都是渲染死亡。
就像《中邪》,雖然有很多民俗符號,但目的是制造心理壓迫,讓人絕望。
而且,相比于恐怖,志怪是更加浪漫的。
志怪是文人創作的雅文學,不管是語言風格還是故事情節,都有東方特有的含蓄與超脫。
就拿鬼來說,志怪里的鬼一般都比較有道德。
聶小倩雖然是鬼,但是知恩圖報;王六郎雖然是水鬼,但能為了救人放棄投胎。不少妖怪不僅不害人,還能和人做朋友。
但恐怖就不是了,里面的鬼不講武德,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了害人。
就像《咒怨》里的伽椰子,它殺人沒有邏輯,更無法溝通和教化,出現只是為了刺激觀眾對死亡的恐懼。
要么是厲鬼索命,要么是詛咒傳播,總之,人是一定要死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志怪更能被人接受的原因。
因為它是安全范圍內的刺激,既有鬼神的獵奇感,又能通過“善惡有報”提供道德安全感。
而且所有的志怪故事,要么是降妖要么是愛妖,這就非常符合從小被孫悟空和白娘子故事“洗腦”的國人審美,相比于恐怖更有情感吸引力。
妖魔鬼怪精有何區別
中式志怪常提到妖魔鬼怪精,那你有沒有想過,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
首先來看什么是妖。
妖是動植物經過百年修煉而成的,在修煉時如果能一心向善悟道,就有可能修仙,反之,就會成為妖。
妖通常具有人形,行為邏輯也比較像人。
它可以細分為兩類——精和怪。
簡單理解的話,妖精長得更好看一點,行為舉止也更象人。
你看像什么蜘蛛精、蝎子精、兔子精,肉眼凡胎真的很難看出區別。
怪長得就比較丑了,通常是沒有徹底修成人形的妖或精。
世間萬物都以修煉出人形為目標。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最根本的,其次是天地,再就是人。所以人是萬物之靈,天地之心,只有人體才能更好地承載道,更好地修煉。
但是,動植物修行的時候大多會誤入歧途,這就成了怪。
怪不僅長得嚇人,而且殘暴嗜血,比如黃袍怪,就是下凡作惡的妖怪,還吃過人。
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精是器物或小動物初具靈性,靈力比較微弱;怪是兇猛野獸幻化而成。
魔和鬼則區別于妖、精、怪,屬于第二個系統。
先說鬼。
鬼是人死后的魂魄所化。更確切的說,是三魂中的命魂,為至陰之物,俗稱鬼魂。
由于鬼是人死后的靈魂化成,所以通常在陰間活動,偶爾也有跑到陽間的,但一旦被陰司明令發現,會受到嚴厲處罰。
它的力量也很微弱,算不上法術,只能嚇唬嚇唬人,沒有實質性傷害。
我們經常說的魑魅魍魎也是鬼的三種形態。
魑是長得像龍但沒有角的鬼;魅是長得好看,能迷人心智的鬼;魍魎則是喜歡興風作浪的水鬼。
魔的來源就比較復雜,主流說法是,它是梁武帝改字而來的。
魔古字從磨,是從佛教傳說里來的——釋迦牟尼在修煉的時候戰勝了魔羅,成功開悟。
當時在翻譯時,人們用的是磨這個字,但是梁武帝蕭衍可能是覺得磨不能體現釋迦牟尼內心的堅定,所以大筆一揮,把下面的石改成了鬼,就有了魔。
于是,在日后的發展中,魔就成了純粹的惡,且法力高強。
而且,由于釋迦牟尼戰勝魔羅也被解讀為戰勝心魔,于是,心魔也成了擾亂修行的幻象,修仙者因心魔步入魔道,就會成為魔的一員。
世上的鬼千千萬萬,但最帶勁的還得是原汁原味的老中鬼。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在這個連呼吸都自帶KPI的時代,我們打造了一個心靈療愈空間
在這里,盛放著現代人最稀缺的三樣東西:
允許脆弱的勇氣
暫停內耗的特權
柔軟共振的磁場
我們相信,力量從松綁開始~2025年女性力量元年,誠心邀請更多女性加入我們。
一群女朋友,創造向上的女性能量~
我們將會為大家鏈接冥想、瑜伽、自然、藝術、茶道、品香…豐盈我們的內心,疏解負面的情緒,提升能量磁場
- 歡迎關注少禾美學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