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修建秦城監獄的時候,對秦城村的土地進行了征購。村子里的村民們,大多是種植經濟果樹,征購土地的時候,對這些果樹也進行了賠償。一棵果樹的賠償價格基本上都是要幾十元的,當時,村子里種植得最多的是柿子樹,在商談的時候,對這些柿子樹是做了統一的一個賠償價格:不管大小,每顆柿子樹賠償40元。
其他的果樹,也是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來賠償的,只不過沒有柿子樹的賠償價格這么多。
在秦城監獄還沒修建的時候,戰犯們都是被關押在功德林監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蘇聯人援助了咱們一百多個項目,這秦城監獄就屬于其中的一個項目。只不過,當時并沒有對外宣布有這么一個項目。
當年選址的時候,也是費了好些周折。
1955年,這一年正式開展了選址工作,總的方向就是在北京周邊,不要距離太遠。當時分了幾個小組,圍繞著北京,分別從不同的方向去實地考察。轉了一圈,最后才相中了興壽鎮秦城村這個地方。這個毗鄰著小湯山的村子,還是有些歷史的,聽名字就曉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的時候。
據說,大秦統一六國以后,這里曾是秦兵的駐扎營地。
隨著秦朝滅亡之后,這個駐營逐漸也就荒廢了,周邊的老百姓先后在此安家,日子一長,就形成了一個小村落。因為曾經是秦朝的駐兵地,故而也就被大家伙稱呼“秦城村”。
新的監獄選址在秦城村,也是因為地名被大家伙俗稱為“秦城監獄”。
1960年,秦城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批進入秦城的囚犯,是來從功德林那邊轉過來的戰犯們。當年在修建秦城的時候,這些戰犯們,也是分批次的參與了新監獄的修建。
秦城剛投入使用的時候,只有六棟三層樓高的監樓,每個監樓前面都自帶一個扇形的院子,這個小院子也是他們放風的場所。
六十年代中期的時候,對秦城又進行了擴建。增加了四棟監樓,到此,整個秦城就有了十棟監樓,后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擴建了。
整個監獄分為四個監區,分別是:201/202/203/204;其中204監區是高級監區,這個監區的牢房面積都要大一些(20平方米左右);其他三個監區的面積就要小了一些(15平方米左右)。
在監獄的后面就是秦城農場了,這個農場里面栽種的蔬菜,都是供應監獄的。
有時候,監獄也會安排戰犯們去農場勞動,遠遠的,周邊的村民能看到農場里,埋頭干著農活的那些人。這些人里面,有曾經的廳長、少將、中將,不少人曾經在戰場上叱咤風云,如今也是褪盡鉛華,埋頭于田間地頭勞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