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鎖青年入鄉共富新范式 探路片區組團發展新生態(引題)
“女教頭”的鄉村運營之道(主題)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姚改改
近日,2025浙江省鄉村經營武林大會在杭州市余杭區永安村舉行。會上,2025浙江鄉村運營“十大教頭”新鮮出爐,其中“女教頭”占三席。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征程中,她們有何運營之道,是如何發揮“鄉村女子力”,又是如何走好片區化、組團式發展之路?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對她們進行了采訪,解析鄉村運營中的“她力量”。
在安吉縣余村拍攝的青來集外的“青年理想集結地”新標簽。新華社發(潘學康/攝)
鄉約:青年與鄉村雙向奔赴
農村天地廣闊,青年大有可為。采訪過程中,三位“女教頭”不約而同提到了這一點。
“我們一直在探索青年×鄉村的N種可能。”余村和青來集園區運營負責人、安吉綠鄉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文文說。
安吉縣溪龍鄉白茶原觀景平臺及網紅咖啡店的游客絡繹不絕。新華社發(潘學康/攝)
2021年,因創建浙江省鄉村版未來社區,丁文文返回湖州安吉,加入余村服務工作。圍繞鄉村“一老一小”的普遍現象,在大余村的建設格局下,她和團隊最終確認切入“青年”這一群體。“把青年吸引到鄉村來,就是要找一批像‘孫悟空’一樣有能量的人。”
余村是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授予的首批世界“最佳旅游鄉村”,鑒于此,余村向全球青年發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的邀約。“我們驚喜地發現,‘余村全球合伙人’一經發出,就收到了三四百人的咨詢,可見很多青年對鄉村有熱愛、有好奇、有期待。”丁文文說,這幾年,她帶領團隊系統性落地實施“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截至目前,合伙人項目數量有27個,帶動入鄉青年就業超300人。
長期駐村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短期駐留的“數字游民”和“青年共創行動”,靈活參與的“余村云村民計劃”……目前,余村已形成了一條青年“漸進式”入鄉發展的路徑。
不同于向全球“招人”,紹興市柯橋區稽東鎮竹田頭村運營負責人陶海燕走的是偏“本地化”路線。
作為柯橋區女企業家協會理事,陶海燕深知大學生創業就業的重要性。她將公司打造成大學生實習創業基地,為了方便大學生實習,還在市中心配備了宿舍,安排了接送車輛,并提供午餐。“只有讓青年有機會接觸鄉村,走進鄉村,了解鄉村,才有可能留在鄉村。”陶海燕說。
對于熱愛鄉村的青年,陶海燕采用了“三人制”一家店的方法,即核心成員+熟練工+實習生。她認為,“三人制”的組合不僅能節約經營成本,還能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優勢。“年輕人是消費主力軍,只有同齡人最了解他們喜歡什么,由他們來主導一家店,實際效果好于我們的預期。”
在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環云湖組團運營負責人王少華看來,青年人下鄉,就是要把有趣的靈魂凝聚在一起。
為此,王少華以打造青年鄉村創業基地為發展方向,將占地600平方米的五聯集市,“變身”為五聯眾創空間,集合了咖啡館、共富工坊、露營地、公益沙龍、青創市集等眾多業態,成功打造了“青創五聯”項目。
為了讓知識的力量和年輕的活力在云湖這個美麗的鄉村生根發芽,王少華積極與院校合作,讓藝術走進鄉村,讓人才回歸鄉村,現已吸引就業創業青年70余人,形成了一支生機勃勃的鄉村青年團隊。
協奏:“原鄉人”與“新鄉人”融合
在余村,村民們口中漸漸出現了英文,不僅給自己取了英文名,還學會了用英語向外國游客介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的“英語角”。
把青年吸引到鄉村后,如何讓他們扎根留下來,又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找尋有效的“新老融合”載體,是破題方法之一。
“我們推出了‘英語角’,沒想到非常受歡迎。‘新鄉人’教村民學英語,村民的學習勁頭也很足。”丁文文笑著說,小鄉村也有了國際范兒。
而在“新老融合”的過程中,丁文文發現,女性的助推作用不容小覷。2022年,她和團隊提出了“鄉村女子力”品牌,一方面挖掘本地人即“原鄉人”的女子力,一方面激發合伙人即“新鄉人”的女子力,通過搭建橋梁,打破地域隔閡、年齡代溝,建立情感鏈接,一起成長。
“我們的合伙人中有一位做自媒體的姑娘,她主動教村里的姐姐們拍視頻、引流量、做推廣。姐姐們也會教合伙人做當地的手工藝品,反哺她們對鄉村的認知。大家取長補短,互動得非常好。”丁文文舉例說。
在鄉村運營中摸爬滾打十余年的王少華,同樣意識到女性是助推鄉村振興的一股重要力量。
“如果沒有‘在地性’的這些人去做支撐,只是一味地外來輸入,這是不可取的,因為‘新老’融合不了。”王少華說。所以,她在介紹鄉村運營經驗時,總不忘提到“新老云湖姑娘”——在地的農村婦女可以提供勞力、資源上的保障,“新鄉人”則帶來新思維、新方式、新客戶,給農村注入新活力。
破界:組團式與片區化同步推進
組團式、片區化的鄉村運營是鄉村振興的破局路徑,將分散的土地、文化、人力等要素聚散為整,在空間重構中激活規模經濟效應。
王少華負責環云湖四村運營項目,該項目由圍繞英雄水庫(云湖)的南聯、公有、五聯、金沙4個行政村組成,片區內山水村落渾然一體,自然和紅色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鄉遇隱居云湖民宿、寧波兩新紅領學院、自行車越野公園、云湖綠道等項目的相繼落地,慈城逐步建立起“環云湖”慢生活系統。
陶海燕運營的特色項目——“止步·小半城”旅游綜合項目,經典路線往返3公里,環線7.5公里閉環,全程為步道觀光爬山,沿線設有互動項目。項目之所以受歡迎,在于黨建聯建片區化開發,利用景區步道將上游新上王村與下游竹田頭村打通,將景點進行串聯,增加游客互動點,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形成區域化旅游。
“我們從一個村做起,后來是兩個村三個村,現在已經把整個稽東鎮片區化運營。”陶海燕說。不論是賣農貨,還是安排旅游線路,她都是以片區化思維來謀篇布局。
從2022年的年游客10多萬人,到2024年提升至30多萬,陶海燕有信心今年游客量突破50萬。“這幾年做鄉村運營,我真正體會到‘鄉村事業,大有可為’的真正含義。”她躊躇滿志地說。
余村也由原來的“小余村”向著“大余村”發展——從當年的“1+1+4”格局輻射至1鎮2鄉24個村,從原有的4.86平方公里擴展到245平方公里。
“不久前,安吉大余村青來集青年入鄉實踐站點正式啟用。我們將繼續以青來集為陣地,持續為青年入鄉創業創新提供平臺,為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搭建橋梁、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丁文文說。
來源:中國婦女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