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曾有老虎,為什么沒吃大熊貓?一位65歲的護林員說:80%的人不知道,老虎就算“餓瘋了”,也不會將熊貓當作美餐,倒不是因為老虎被熊貓“萌倒了”,而是因為這些。
天府之國四川在三百年前,不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天堂,而是老虎橫行霸道的樂園,老虎吃人成為了人們生存的威脅之一。
老虎猖狂導致當地人口銳減的地步,為何就住在山里的大熊貓,沒有因此而滅絕,難不成老虎也“挑食”嗎?
有人可能覺得,四川地域廣闊,老虎和大熊貓井水不犯河水,也犯不著相互撕咬。但是四川華南虎的數量之多,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能安寧的。
清朝初年,因為戰亂等各種原因,四川地區的人口只剩下60多萬人,那時候在這個地界,可真真是老虎稱大王。
成千上萬只老虎跑下山來吃人,死于虎口的人大約有20萬到40萬,老虎猖獗是造成四川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時的人民苦不堪言,還沒從幾十年的戰亂中緩過來,又要為老虎擔驚受怕。
老虎直接闖進城鎮中咬人,大量居民流離失所,跑到山林中躲避老虎,四川地區大量的耕地無人耕種。
有的知縣從外地引進些人口,想要讓本地繁榮昌盛起來,可是剛一入川,就先被老虎吃掉一批,根本沒法安心發展生產。
解決虎患就成為了當地官員的頭等大事,人與虎的展開斗爭,為了在四川定居,人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捕殺了大量華南虎,開墾耕地,才逐漸讓老虎退回山中。
根據估算,幾百年前華南虎的數量高達上萬只,為何它們舍近求遠,不招惹大熊貓呢?難不成可愛的外貌也是世界的通行證?
大熊貓古代還真是象征著和平的義獸,雖然體型巨大,咬合力和力氣都不錯,但是熊貓卻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不怎么跟其他動物爭斗。
熊貓雖然是雜食動物,但是主要還是以吃主子為主,跟老虎之間沒有利益沖突,它們溫和的性格也不會輕易招惹老虎。
熊貓主要生活的區域是竹林,竹林一般植被單一,只有食草動物喜歡在這里扎堆,老虎在茂密的竹林中也會行動受限,因此不喜歡前往。
大熊貓還是自然界隱士,撒嬌賣萌是它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每天的生活就是吃竹子和睡覺,性格十分散漫,基本上也沒碰到老虎的機會。
兇猛的老虎戰斗力雖然很強,但是平常的活動范圍跟大熊貓幾乎沒有重疊,老虎有自己捕食愛好,沒必要去挑戰大熊貓這種不了解的生物。
別看老虎橫行霸道,其實它們的性格十分的謹慎,捕食前都會觀察許久,最大程度減少受傷的可能。
作為動物之王,在正面捕獵和偷襲之間,老虎還是選擇更有效的偷襲,憑借矯健的步伐和出色的夜視能力,老虎喜歡在夜間覓食。
這個時間,好吃懶做的熊貓早已藏起來睡覺了,老虎也不會跑到自己不熟悉的地盤捕食。
熊貓雖然長得萌,到底還是熊科動物,一身油光發亮的皮毛和寬闊肩膀,證明了它們的來歷。
老虎跟熊打架的事情發生并不頻繁,有著熊族外貌的熊貓,基本上也被老虎劃進了危險勿碰的范圍。
有捕食需要的時候,老虎寧愿跑下山去,到城鎮中捕殺相對瘦小的人類,而不是去挑戰熊貓這樣體型龐大的動物。
因此在幾百年前,老虎吃人的事情頻發,但是老虎捕獵熊貓的事情幾乎沒聽說過。熊貓最大的敵人,還是來自人類。
因為憨態可掬的長相,熊貓從古代開始就深受人們喜愛,古人甚至會在家里豢養熊貓作為寵物。
古代人會把這種性格平和的萌物,送給其他國家做禮物,熊貓外交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了。
那一身柔軟的皮毛,也是熊貓被人類捕殺的原因,古人會把熊貓的皮毛作為珍貴的禮物,贈送給身份重要的人。
唐代中日交流,不僅有文化使者,隨行的還有大熊貓,熊貓的團寵之路,從千百年前就開始鋪墊了。
而導致熊貓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還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適合熊貓的棲息地越來越少。
華南虎的生存也同樣受到環境的影響,在人類擴大開墾耕地的過程中,無處可去的老虎吃人愈加猖狂,大熊貓也因此竹林被破壞無法生存。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