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生活、樸素的思考,有著遠超我們想象的壯闊。 4月18日,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榮譽典禮在武漢舉辦。
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榮譽典禮現場。(圖/新周刊)
刀鋒圖書獎推委會主席李修文代表推委會做開場致辭。 “我們一起致敬入圍和獲獎的每一部作品。本屆推選的主題叫做‘壯闊的平凡’,正是因為這些作品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平凡底色就像一座一座島嶼一樣,從水面之下浮出。我們希望這些島嶼借由刀鋒圖書獎得以更加清晰。”
島嶼與島嶼之間彼此連接,讓我們得以領略時代和書寫的壯闊風景。李修文主席以葛兆光教授主編的《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舉例,認為書中所包含的“對文明多樣性的珍視、對日常之物的敬畏、對古往今來的共鳴,讓我們一再感受到平凡與壯闊的雙重力量”。
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推委會主席李修文代表推委會做開場致辭。(圖/新周刊)
李修文主席特別指出,榮譽典禮舉辦地民眾樂園是一座有著超過百年歷史的文保建筑。1934年,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在此登臺演出,他的很多名句、名段就 是在這里打磨定型的。所以,這里也是創新之地,“站在這里,我們也更加相信,只要書寫還在繼續,生活與文化的創新就會繼續,刀鋒圖書獎對于書寫者們的培養與跟隨也會繼續下去”。
連接彼此的島嶼, 領略時代的壯闊風景
測量時代體溫,尋找新銳力量,這是新周刊和刀鋒圖書獎一直在做的。自2021年刀鋒圖書獎創辦以來,我們始終在思考:什么樣的內容,更能反映這個壯闊的時代?
哪些圖書與思想,更能給予人們力量?我們以年為時間刻度,又一次集聚,聆聽、分享,共同交流,也一起見證了12本年度好書以及年度致敬、年度評論家、年度作家、年度出版品牌等16項單項榮譽。
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榜單,率先公布的是“年度博物圖書”與“年度重版作品”——蘇尼爾·阿姆瑞斯教授的《奔騰不息:雨、河、岸、海與亞洲歷史的塑造》與詩人黃燦然的《必要的角度(增訂版)》。對探知欲的珍視、對常看常新的經典好書的再度呈現,可以說是我們洞見廣闊的起始點。
《奔騰不息:雨、河、岸、海與亞洲歷史的塑造》被評為“年度博物圖書”。(圖/新周刊)
有時候,因為“巴別塔”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會存在種種理解障礙。這時,譯者的重要作用得以體現。孟凡禮憑借《漢娜·阿倫特與以賽亞·伯林:自由、政治與人性》被評為“年度譯者”。在他看來,學術翻譯,尤其是哲學翻譯,遠不只是語言轉換的過程,某種意義而言,它是檢驗當代漢語能否勝任人類高級學問尤其是當代世界哲學表達的一個標尺。
孟凡禮被評為“年度譯者”。(圖/新周刊)
如果說譯者是帶領我們跨越理解障礙的向導,編輯則像擺渡人,帶領讀者去往浩瀚書海中的思想之洲。《秦漢史講義》的編輯李占芾被評為“年度編輯”,他表示:“一部書稿就像一塊璞玉,而編輯正是琢玉的匠人。在熟識了玉的質地后,或切或磋,或琢或磨,將其最好的狀態呈現出來。這個活兒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還好我一直在堅持。”
匠人精神屬于幕后工作者,也屬于那些真正用心打磨作品的創作者。有人在現實場域不斷發掘有別樣意義的選題,也有人以生活為錨點,勾畫出虛構的畫卷。
遼京被評為“年度青年小說家”。從《新婚之夜》到《白露春分》,她筆下的人物,始終浸染無常世事,相互扶持、相互憎惡、相互忍耐,又始終保有最原始的善意。 “在無數大詞和虛無故事席卷的今天,一個認真寫生活的作家,尤為珍貴”。
寫下《逃走的人》的李穎迪,被評為“年度非虛構作者”。她在現場分享時表示:“我在書里記錄的那些人,其實都在做同一件事:他們在提出一個問題。就像弗洛姆所說,如果我只是別人口中‘應該成為的我’,那我到底是誰?如果我離開了主流的軌道、主流評價體系,那我真正想過的生活是什么?”
有人用文學貼近生活的近處,也有人用文字描摹與暢想無窮的遠方。“年度旅行文學”獲得者劉子超希望用自己這部《血與蜜之地:穿越巴爾干的旅程》,“讓更多讀者觸摸到世界的溫度,在動蕩之地照見永恒的人性”。
作家劉子超的《血與蜜之地:穿越巴爾干的旅程》被評為“年度旅行文學”。(圖/新周刊)
“年度最具改編潛力作品”為《安南想象:交趾地方的奇跡、異物、幽靈和古怪》,其作者朱琺引用卡爾維諾的話說明想象的價值:“故事與時間一樣,自有其如河水般蜿蜒的運動,或者說像一條沒有盡頭的無名長鏈;故事一次又一次,反復被編織,不斷增加新的內容、新的意義。”
為此,榮譽典禮主持人韓松落替作家們向刀鋒圖書獎推委、制片人齊康喊話,希望影視行業多關注文學作品,就如將《我的阿勒泰》那樣的優秀作品改編成影視劇。
作家韓松落擔任本次頒獎典禮主持人。(圖/新周刊)
年輕人的處境與社會的轉變,是人文學者、社科學者追尋的母題。“年度人文學者”成慶在現場分享時表示,他之所以轉向佛學研究,來自他個人生命存在意義的危機。他意識到,或許可以從傳統的思想資源入手,以解決自己的焦慮——傳統并不是“過去時”。
“年度人文學者”成慶做現場分享。(圖/新周刊)
“年度社科學者”林小英將《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作為一扇窗口,“映出一代人的成長,映出構成宏大教育概念的細碎日常”。縣城社會內部的肌理,以及縣中與縣中、縣與縣的差異和共性,也由此顯現。
廣東人民出版社旗下的萬有引力被評為“年度出版品牌”。這個植根于嶺南的圖書品牌,正式創立五年來,始終保持對人類整體和當下現實的雙重關懷 。
萬有引力被評為“年度出版品牌”。(圖/新周刊)
“年度致敬”獲得者葛兆光教授身為學界前輩,積極擁抱新媒介,試圖通過更豐富的內容形態幫助人們打開視野。他主編的《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最早源于一檔播客節目,之后他邀請20多位中青年學者共同撰稿,其成果就是三卷本的厚重之作。主要撰稿者之一段志強代為發表感言:“在這個到處脫鉤的時代,有這么多人致力于講述人類交融和文明互動的故事,這表達一種清晰的態度,那就是對于共通、共享、理解和包容的信心與堅持。”
葛兆光先生獲得“年度致敬”榮譽。(圖/新周刊)
在現實冗雜的瑣事中,也依然有人受詩意感召,用精干的句子呈現深遠而廣闊的內心世界。劉天昭憑《變得厲害》被評為“年度詩人”。她相信,“人只要誠實就不會孤獨”。
評論家正是“誠實”的代名詞。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憑《空山橫:講演集,關于文學關于人》被評為“年度評論家”。他的現場分享主題為“刀鋒與刀環”:刀是利器,有一往無前的刀鋒,也有代表回環之意的刀環。在古人看來,使用這一利器,必須同時存有回環之心。
“年度評論家”李敬澤做現場分享。(圖/新周刊)
李敬澤認為,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視刀環歌》中所寫的“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是寫給評論家的詩。正如刀是利器,言語也是利器。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手中都有了“言語”這把利器。“當然,我們現在還有了一個大評論家,一個大殺器,它叫‘人工智能’。”
《視刀環歌》:“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圖/新周刊)
李敬澤說,劉禹錫的詩讓我們意識到,刀鋒是有限的,言語也是有限的,總有不能抵達、不能窮盡之處。對于人世間的豐富,也就是“平凡中的壯闊”,我們應該保持一份心里的敬畏和愛。“說到底,我們并不是真的愛我們手里的這柄利刃,我們愛的是情深意長、難以言喻的人心。”
張楚憑《云落》被評為“年度作家”。他表示:“這是一部關于縣城、關于人間情義的長篇小說,也是我獻給縣城生活、縣城記憶和沸騰時代的一封瑣碎的情書。”
李修文主席(左)為作家張楚頒發“年度作家”榮譽。(圖/新周刊)
以“年度好書”為媒, 傾聽更豐沛的表達
刀鋒圖書獎推委會選出的“2024年度好書”,跟“壯闊的平凡”主題密切相關。
《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人性的鏡子:動物倫理14講》《愛的知識:寫在哲學與文學之間》這三部作品所書寫的母題,都是“愛”:劉紹華與母親之間的親情;人類對動物的關愛;關于愛的知識。在一部分人慨嘆“愛無能”的年代,這些作品為我們揭示真正的愛無關種族,它是人類的本能,更是人類社會向前推動的重要動力。
《滿世界尋找敦煌》《空城紀》《貓魚》的共同之處在于尋找:學者榮新江探尋學術真諦;作家邱華棟用文字復現被風沙掩埋的“空城”;演員、導演陳沖打撈“貓魚”般的關于個人、家族的記憶。
入選“年度好書”的《滿世界尋找敦煌》《空城紀》《貓魚》。(圖/新周刊)
隨后,書評人、文學博主都靚以“最小單位的英雄主義”為題,分享了自己的體悟。從事自媒體6年,她發現,讀書博主無法用短視頻代大家讀書。“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試圖做好一種平衡,數據與內容的平衡、天真與經驗的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平衡,相信今天在座的優秀的作者、出版人、編輯,我們同樣要面對這樣的平衡。
所以,我想說的是,在任何大的趨勢中、任何浪潮里、任何環境中,即使再渺小,我們也是有選擇的。”
書評人、文學博主都靚做現場分享。(圖/新周刊)
這種“大趨勢中的選擇”,也是“年度好書”的評選準則之一。《吉普賽郊游》《韓國電影100年》《正常故事》都反映了這一點:建筑工程設計師陸嘉偉變身為全職寫作者路魆,隱匿在嶺南鄉村,在故事中創造不同的人生;范小青對韓國電影創作群體和產業結構進行了梳理、對韓國電影崛起的方法論完成總結,讓無數電影人有了借鑒的范本;說脫口秀出身的顏怡顏悅,則以擅長的方式講出自己的“文學時刻”:
顏怡、顏悅做現場分享。她們的《正常故事》入選“年度好書”。(圖/新周刊)
顏怡:為了不冒犯寫了一堆什么也不表達的廢話。
顏悅:這叫“挑戰傳統閱讀習慣”。
顏怡:如果你寫不下去了,不是失敗——
顏悅:你只是跟文學BE了。
顏怡:但說真的,文學教會我們去關注不曾被描述過的境況和人類感情、觸底的黑暗和恐懼——
顏悅:教會我們去關注那些公共話語中被回避、被忽視的瞬間,我們稱之為“文學時刻”。
“年度好書”《康熙的紅票:全球化中的清朝》是大眾史學寫作的模范之作。作者孫立天專程從美國趕來。他表示,領取榮譽的時候,也正是他自己人生中的“壯闊瞬間”。
2024刀鋒圖書獎推委許紀霖(左)為《康熙的紅票:全球化中的清朝》作者孫立天頒發榮譽。(圖/新周刊)
“年度好書”《史記今讀》同樣是一次創新的嘗試。批評家黃德海表示,自己寫的書入選,更多表達了大家對《史記》的敬意。“反復閱讀《史記》的時候,我已經理解的部分是卓越而高貴的,我相信我所不能理解的部分同樣是真實的。為了理解這本著作,一個人肯定需要成為某種專門的潛海采珠者。”
葛亮長居嶺南已有25年。他的《飛發》《風球》,以及入選“年度好書”的《靈隱》,構成了獨屬于他的“文學香港志”。葛亮表示:“歷史袤然,倏忽為背景。一粥一飯,是胼手胝足的生活真相。人以肉身與時代博弈,在現代的萬聲喧嘩中,靈隱于市。”
作家葛亮的《靈隱》入選“年度好書”。(圖/新周刊)
“假如我是新的”—— 視一切變化為常態、機遇和探險
新周刊雜志社社長孫波在做總結致辭時說:“我們正在共同經歷一個變化極快、密度極大、不確定性極強的時代。但在剛剛過去的兩個小時里,我感受到了一種純粹而堅固的存在:在人與書之間、人與人之間、書與書之間,我們彼此喚醒、呼應、交流、傾聽。”
“今年,刀鋒圖書獎5歲了。從2021年至今,50位專業推委和我們一起,共同評選出近1000本好書;29位作家、學者、出版人獲得年度人物獎項榮譽,49部作品獲得年度好書榮譽。這5年里,刀鋒圖書獎始終堅持獨立、公正、真誠的姿態。因為我相信,唯有這樣的選擇,才能經得起當下與未來的凝視。”
新周刊雜志社社長孫波做總結致辭。(圖/新周刊)
孫波社長宣布,2025年,李修文將繼續擔任刀鋒圖書獎推委會主席。隨后,李修文主席揭曉了2025年度刀鋒圖書獎的主題——“假如我是新的”。
李修文說:“‘假如我是新的’,將視一切變化為常態、為機遇、為探險,‘我’既是親歷者,也是塑造者——‘新’不僅是一種必然趨勢,更是一種變革力量,意味著新的連接、新的規則、新的書寫、新的故事,正在等待誕生。 ‘假如我是新的’,是讓自己變成一條流動的大河,讓浪潮變化成為沖刷出新河床的力量。”
河流仍在奔涌,而河岸上生活的我們,也將繼續前行的腳步。新生活的畫卷每天都在展開,不論如何落筆,相信總有人去描畫和書寫當下,也總有人借由書籍,穿越時空之限,汲取思想養料,投入一段又一段嶄新的人生。
刀鋒圖書獎是見證者、同行者,亦是參與者,我們將繼續出發,在旅程中發現更多美好,與更多人相遇、同行。
主辦方與獲得榮譽者合影。(圖/新周刊)
新的篇章業已翻開,刀鋒銳利依舊。
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 全榜單
編輯 譚山山
校對 嚴嚴
運營 馬社力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