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國作協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最新力作《為孔子一辯》新書首發暨“孔子的當代書寫”對談會在北京市三聯韜奮書店舉辦。
中宣部原副秘書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本書作者、中國作協副主席張煒;中國作協原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原主編、著名評論家施戰軍;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同海;山東出版集團黨委委員、董事,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申維龍;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王杰;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張清華;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楊平;山東省委宣傳部圖書處處長宮中亮;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運才等領導嘉賓出席會議。活動由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宋立林主持。
申維龍在致辭中對《為孔子一辯》的出版和活動的舉辦表示祝賀。他指出,齊魯書社出版的《為孔子一辯》是張煒先生以二十余年積累與思考之功而推出的闡發中華文化核心要義的“大家小書”,更是集團在精品出版方面的最新成果。該書的出版為集團下一步繼續扎實做好一般書出版、擦亮魯版圖書品牌樹立了標桿、指明了方向。
活動現場,郭義強、張同海、申維龍、楊平共同為新書揭幕。
《為孔子一辯》全書以深邃的思考、凝練有力的文字,深入剖析正儒、偽儒之別,逐一揭去時間、歷史籠罩在孔子身上的面紗,在層層遞進的邏輯分析與中西方文化對比中,將孔子及儒學歷久彌新的思想精髓娓娓道來,是一本用語言和思想溯源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精華之作,也是一本致敬先賢、回答時代之問的經典之作。
施戰軍、王杰、張清華及作者張煒圍繞本書及由此生發的“孔子的當代書寫”話題分享了有關體會。
張清華指出,《為孔子一辯》看似“小”書,實則蘊含著不可小覷的思想魅力。張煒以正本清源的使命感剖析孔子思想,打破大眾對人文主義源于西方的固有認知,探尋中國文化源頭的原發人文精神。他對孔子思想核心“仁愛”“理性”的辨析,更是解開了諸多誤解。張清華稱《為孔子一辯》是一部思想長卷、一盞精神燭火、一場語言盛宴,它雖非學術著作,卻以文學作品的姿態,引發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深刻思考,令人掩卷而思、受益匪淺。
施戰軍指出,《為孔子一辯》以“辯”為核心,勾勒出“本來的孔子”“工具的孔子”和“心中的孔子”三個形象,最終以“心中的孔子”戰勝一切,為讀者還原了一個立體、真實的孔子。書中對孔子關于詩、禮、樂的理解,不僅展現了孔子思想的偉大,也讓讀者從多個維度感悟到孔子思想與現代思想的共鳴,體現出張煒作為作家和思想者的深厚功力。
王杰認為,張煒將孔子置于歷史坐標中,落腳點卻在當下,為當代文化復興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他提出,書中諸多內容都值得深入探討和辯論,這種“辯”并非追求固定答案,而是拓寬思考的寬度與維度。此外,王杰還強調學習傳統文化應讀原典,避免片面理解,并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摒棄糟粕、汲取精華,警惕文化傳播中的低俗化等不良現象,讓孔子智慧在當代持續發光。
張煒分享了創作《為孔子一辯》的心路歷程,這本不足6萬字的小書,創作難度甚至超過一部長篇小說。張煒坦言,幾十年來閱讀儒學著作,看到人們對孔子或贊揚或批判的諸多言論,深感有許多話未被充分探討,故而以“辯”為切入點創作此書,希望引發更多人對孔子的討論。他大膽嘗試,將部分《論語》內容用白話文翻譯呈現,打破人們對《論語》的固有認知,提出讀《論語》不僅要理解,更要感受。此外,他還提出在研究孔子與中國文化時,既要關注其特殊性,也要重視與世界思想的共同性,以及各民族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展現出獨特的思考視角。
本次會議由山東出版集團主辦,齊魯書社承辦。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揚,出版工作部主任何慧穎,齊魯書社社長王路、總編輯趙發國、副總編輯張麗及相關部門人員參加了會議。新書首發采取線上直播與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由光明網融媒體、當當網等直播全程,線上觀看人數達到上百萬人,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