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園五畝剪蓬蒿,便覺人間跡可逃。盡疏珍禽添爾雅,更書香草續離騷。”陸游筆下的蓬蒿既是香草野菜,也是與珍禽媲美的佳肴。
蓬蒿也叫茼蒿,上海人喜歡叫它蓬蒿菜。當春日的暖陽灑向大地,它便悄然綻放出蓬勃的生機,為餐桌添上一抹清新的綠意。
雖然李白自詡“我輩豈是蓬蒿人”,不愿做個身處草野之人,但也否認不了蓬蒿作為一種食材的天然氣質。蓬蒿原產于我國,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史。唐代孫思邈的《千金食治》以及《唐本草》中都有記載,彼時名為“茼蒿”。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稱其為“蓬蒿”。因蓬蒿有菊之清氣和菊之甘香,花又形似菊,清代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中也稱它為“菊花菜”。明代太醫院編撰的《本草品匯精要》認為蓬蒿“入菜食之更香美”。正是因為蓬蒿特有的菊香,有些本地阿婆將它叫作“薄荷菜”,兩者的滬語發音十分接近。
清炒蓬蒿是一道時令蔬菜。將它洗凈瀝水,熱鍋熱油下蓬蒿,不用加水,只需加少許鹽,快速翻炒兩分鐘就可裝盤。有本地人喜歡用蓬蒿包餛飩,我試了幾次,覺得有點可惜。因為,餛飩一般是要放湯料的,碗里加了豬油、胡椒、紫菜、蝦皮等其他佐料,會在很大程度上掩蓋掉蓬蒿自有的清香。所以,我家常用蓬蒿與鮮肉包餃子,干挑的餃子蘸著香醋吃,更能烘托出蓬蒿的菊之芬芳。不妨再做一道涼拌蓬蒿粉絲,焯水的蓬蒿切碎、燙熟的線粉切成小段,調料可以按自己的口味隨意添加,再用松仁、枸杞點綴,吃起來特別爽口。
我用蓬蒿做過百葉包,還做過蓬蒿雞蛋餅。有的是跟著網絡學的,有的是自己突發奇想原創的。其實,大自然賜予我們很多像蓬蒿這樣的“百搭菜”,讓我們隨心所欲滿足舌尖上的享受。這不正是生活的樂趣嗎?
原標題:《新民隨筆丨“百搭菜”》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東方IC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