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地平線CEO余凱在上海車展前的技術發布會上說:真正的技術護城河是十年如一日的苦活、臟活、累活,說不清、道不明的經驗積累以及體系化的研發文化和流程。我想起很多年前,有一次陪葉博士給某車企高管講數字化,同臺講課的還有余凱博士。作為toB的銷售,老總去給潛在客戶演講很關鍵。對于整車企業而言,以可能會有的項目,要求供應商老大先免費講講課??雌饋碇皇菑垙堊斓氖虑?,但余凱博士恐怕很清楚,臺上的20分鐘,需要同事和自己花費多少苦功夫,但這還只是護城河里最輕松的工作。???
最近幾天,各個車企都在改上海車展的媒體發布材料,干這些苦活、臟活、累活的中小企業,估計會八百遍問候某些人。雖然確實折騰,但也大可不必糾結,畢竟,汽車行業還是風口浪尖,產業變革仍然在產生大量創新創業機會,如果干汽車行業都覺得很苦,那只是因為你沒去參與競爭更殘酷的其他行業。沒有這些苦、臟、累的積累,哪來的競爭力。?????????
至于這些工作最終誰在受益,我最近看到有人寫小作文,對比中國、日本和美國汽車行業的薪酬情況。結論是,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沒有惠及普通勞動者,原本這種顛倒黑白的網文本不值一駁,但想到余凱博士這句苦活、臟活、累活的表述,還是要給偉大的中國汽車產業正個名——
我們大約是日本人均GDP的1/3,我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約是日本的1/2。作為汽車大國,中國汽車上市公司的人均年薪酬大約在12-25萬元之間,我們大致可以取20萬元人民幣作為均值。豐田、本田等日本汽車公司給日本員工的平均收入大約相當于40萬人民幣,我們大約也是日本同行的1/2。即使只是考慮中國和日本的物價水平,無論是中國普通人,還是中國汽車產業從業者,收入的實際購買力也是大幅高于日本的。
如果考慮個案,我們以保定為例。長城汽車的人均薪酬大約是22萬元,而保定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約是3萬元。廣汽集團的人均薪酬大約是15萬元,廣州人均可支持收入大約是8萬元。上汽集團的人均年薪大約是21萬元,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約市9萬多元。豐田在日本的人均收入大約相當于43萬元人民幣,而當地的人均收入大約相當于20萬元人民幣。考慮到物價因素,顯然中國勞動者收入獲得感是高于日本的,對于保定這樣的城市,汽車行業從業者的收入幸福感,更是遠遠高于其他地區。至于因為這個獲得感,而不得不干苦活、臟活、累活,恐怕放在全球任何地方,愿意搶著干的人都得排隊。所以,無論是整車企業生產線工人,汽車修理工,還是余凱博士這樣的科技從業者,人生體驗應該是類似的——痛苦并快樂著。?????????
對于全國各地的汽車產業招商投促部門而言,汽車產業的相對收入水平,形成的工業產值貢獻,延伸出來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最終創造的高質量就業,都值得為之奮斗不息。目前看,雖然汽車行業大談內卷,但實際上,大量該干的事情沒人干,該搞的創新沒人搞。就是搞個汽車展會,你想象的可能是,懂汽車公關傳播的人大把,但實際上,整車企業要找到一個能擔當公關傳播任務的專業團隊非常難。很多車企都不得不從產業以外的人來干汽車市場公關,即使如此,也還是正把媒體干成了流量數據。。。
有沒有地方投促部門研究過汽車傳媒產業的中國和全球發展問題?答案顯然是沒有。你看,中國車企已經去了俄羅斯、中東、東南亞、歐洲、南美等國家,當地的中國汽車品牌傳播怎么解決的。目前的方式就是直接翻譯搬運中國的汽車媒體內容。
這個產業不夠大嗎。正常情況下,汽車行業的媒體營銷投入收入占比大約是1-2%,國外品牌大約是4%,目前的造車新勢力甚至超過5%。類似上汽這樣的大型整車企業,年收入8000億左右,每年廣告支出100億。中國汽車產業目前是8萬億,每年營銷支出應該在1000億。上海、深圳、廣州、重慶都提出萬億汽車產業,那至少應該在本地形成百億級的汽車營銷領域的生產性服務業,目前顯然看不到這樣的產業集群。面向全球的汽車營銷產業該怎么做,恐怕也沒啥機構專門去研究。目前整體網絡廣告市場規模6000億,汽車網絡廣告還不到200億。。。國內的新媒體傳播還沒啥人搞明白,何況是全球市場呢。需要干的苦活、臟活、累活還有很多,各位同仁繼續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