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顧:
(一)
……接上文……
旅行,對于大多數人的人生來說,更像是疲憊感來襲時,讓自己暫停腳步,駐足觀望人生風景的緩解期。
但這種緩解期,只能作為緩解,注定無法支撐住整個人生的生活。
我可能注定不是“大多數人”,每個細胞的表情包里都放著不信邪的倔強。
因為,我太孤獨,源于多年積累的孤獨,才抱有“旅行將貫穿一生”的自我幻覺。
如同“唐·吉訶德對抗風車”,我執拗的想按自己的“純粹想法”生活著,又時不時要痛苦的跟生活中必然出現的苦難去使勁擰巴。
混沌生活多年后,漸到中年,突然發現青春年少時的那些樂趣逐漸消失,似乎沒有什么是我現在真正的樂趣。
我從不認為旅行是人生的曠野,絕對不是,曠野是不會有那么多的規則和潛在門檻。
旅和行,可以同時進行,隨時切換;
旅和居,更像是一種特有的平衡,只能偶爾摟肩,不能一直牽手。
一旦“牽手”,旅居就變定居。
旅行,讓我的人生變得足夠的淋漓盡致,足夠的動人,哪怕有一天全部失去,甚至失去了一切,自己也覺得算不上是什么代價。
鎖好共享單車,拖著有些疲憊的身軀,我走進星巴克。
疲憊不僅是身軀,更多是精神上的力竭。
可能店員都看出我的這種疲憊感,她招呼我先坐下,不著急點單。
放下背包,重重地坐在沙發上,兩腿伸直,讓血液通暢的流通。
拿鐵和摩卡,選擇恐懼癥逐漸蘇醒,抬頭看到斜對面的女孩,專心致志的學習,讓我醒悟,在點餐上猶豫不決,是對時間的不敬。
從不相信邂逅,我堅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那一瞬間,我知道她肯定是這座城市的“明信片女孩”。
兩盒明信片,這次流浪的“通關文牒”:
走進一座城,遇有愛的人,寫有趣的明信片。
期待張家口的“通關文牒”是完美開始,一直憧憬,誰會開啟第一張明信片。
命運,從來只給一些征兆和啟發,讓我們按自己的想法去解讀,至于快樂與否,自己去做決定。
“明信片女孩”,青春、陽光、積極向上,落筆透著一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狠勁”。
口中念念有詞,紙上反復抄寫,備考過雅思的經驗告訴我,她在做英語題的同時,背單詞。
這種專注和執著,是路上的我需要的。
嶄新的明信片、沒開封的馬克筆、電池滿格的相機……小伙伴們列隊準備出征,只待沖鋒的鼓點。
拿鐵不再抿的出味道,如何跟“明信片女孩”開啟對話,是個大難題。
退堂鼓資深演奏家總是習慣性自閉,主動跟陌生人說話,比買個新鼓還難。
學生、女孩、年輕、獨自一人……這些標簽,意味著貿然搭話,存在著“抓流氓”的風險。
做咖啡的小伙,體格消瘦,不足為懼;招呼我坐下再點的姑娘,體格魁梧,“巾幗不讓須眉”。
決心“拼了”的同時,給自己一個緩沖:不打擾她學習。
現實容不得我再胡思亂想,“明信片女孩”開始收拾文具。
拿起相機,啟動錄像開關,一個深呼吸,盡可能保持松弛的語氣。
“Hi,想請你幫個忙……每到一個城市,我想請生活在這的人,幫我寫一張明信片,可以嗎?”
“明信片女孩”很專注,聽到最后,她明顯愣了下。
后來,我重看視頻,發現說成:“幫我寫一盒明信片”。
也許“明信片女孩”心里嘀咕:這人來上貨的吧?
一次忐忑的搭話,換來一次大方地答應。
她需要安靜思考,像是高考作文審題。
慢慢放松的我,引導她:此時此刻,你心里想說的一句話,或者贈予我的一句話。
她下定決心,悄然落筆,行文很快,一氣呵成后,又認真緩慢寫上“祝我”。
拍照片環節,她給了一個靦腆、禮貌又不失可愛的微笑。
女生來自滄州,在河北北方學院上學……奇妙的緣分讓我們繼續攀談。
攀談的妙處在于點到為止,當想象力匱乏的時候,總會告訴自己,該出發了。
在路上會讓我的想象力井噴,總有種夢想即將實現的錯覺。
我們互道再見,禮貌祝福,就此分別。
不敢給自己的旅行設定任何目標,更不敢有過多的期待;
一旦沒做到,或者做的不夠好,那種失落感,就像高考后得知自己的數學分數一樣。
一旦沉浸在這種感覺中,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掙扎著探出頭來喘氣。
畢竟,自由和意義,才是人生既然不同的兩極。
(圖片和文字謝絕轉載)
文章到這里,別忘了右下角給本文點“在看”和“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