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兗州8500名高技能人才成“新農人”
濟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胡碧源 通訊員 王洪瑋 劉躍 馬來燕 趙振娣
近日,在濟寧市袁小胖農產品有限公司紅薯標準化種植基地,以“賽出精氣神、跑出加速度”為主題,由區、街道、企業三級工會組織聯合舉辦的紅薯秧苗種植勞動競賽熱鬧開場。這標志著兗州區以工會助力鄉村振興“十大行動”勞動競賽2025年度賽季正式拉開序幕。
去年9月,山東省總工會出臺了《關于實施工會助力鄉村振興“十大行動”的意見》,內容包括技能提升、工會送崗到鄉村、農業工匠人才培訓等“十大行動”。兗州區總工會以“十大行動”勞動競賽為載體,發動鎮(街道)總工會、各級工友創業園積極參與,并與人社、農業農村、科技、科協等部門聯合,培訓高素質農民人才隊伍,涌現出了優質良種繁育、精播高效種植、健康食品產業化生產、綠色養殖屠宰、農機裝備智能化制造等20多個農技行業8500多名“本地型”高技能人才。
“發揮基層工會聯盟紐帶作用,通過‘十大行動’勞動競賽,把改革創新主旋律唱響在一線、踐行在一線、見效在一線,比質量、比進度、比技能、創精品,打造高、新、精、特‘工’字號農業品牌,助力鄉村振興走深向實。”兗州區總工會主要負責人表示。
“各位鐵粉,我在抖音店鋪里為您直播,這是俺村生產的沖調類食品,麥片、藕粉、葛根粉……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口味,有需要的抓緊下單?!迸d隆莊街道冠莊鋪村“70后”主播吳為東利用街道總工會幫扶創辦的村辦企業主播室開播了,不到一小時,剛剛從生產線下來的200多件特色食品被網友搶購一空。值得一提的是,吳為東正是經過培訓、競賽選拔上來的本地網紅?!胺N地也得講‘技能提升’,以便快速適應網絡、數字、信息等情況?!眳菫闁|表示。
兗州區總工會加強就業技能培訓,發揮工友創業園、工友創業聯盟匯聚人才、培養人才的載體作用,與濟寧市工業技師學院、兗州鄉村振興培訓中心等單位培訓合作,對農民群眾以訂單、定向、定崗方式,開展家政、農機、農藝、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同時,該區把重點放在了網絡技能培訓上,探索開辦“工會助力鄉村振興技術服務系統”,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涉農企業和農村企業職工提供常態化精準化專業化的咨詢服務和技術指導,把本地人打造成“新農人”。兗州區已連續多年組織技術技能大賽,在獲得省市區“技術能手”稱號的300多人中,“新農人”占了45%。
如今在兗州農村,從商超到村莊、從庭院到智能大棚,到處可見“直播間”,三腳架一支,打開手機,昔日拿鋤頭耍鐮刀的農民紛紛拿起話筒當上電商主播,而這些“新農人”通過網絡化、數字化賦能,正成為鄉村振興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
創辦農村創新工作室是兗州區培育“新農人”的一大特色。圍繞當地農機裝備、食品加工等6大優勢傳統產業成立了“徐新武創新工作室”“徐蕾農機裝備技術攻關指揮部”等,大大提升了兗州農技裝備、健康食品加工、良種繁育、特色種植等產業的創新能力,帶動區域鄉村產業做大做強。
寧紅娣是兗州的良種繁育大戶,她幫助當地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發展優質良種,帶起了小孟鎮、大安鎮、新兗鎮等規模連片發展,涌現出郭繼軍、馬兆文、欒坤等一大批“農業單打冠軍”,推動兗州區建成了40萬畝優質高產農田,2024年幫助群眾與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簽訂訂單農業60余個,帶動當地農民每畝增收240多元。
武村地處兗州區城郊,2020年老村拆遷后,為留住村里人,“齊魯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村官”、武村黨支部書記朱寧以“勇爭先”的擔當精神,在原村址上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車間,吸引了九隆餐飲等7家健康食品企業,總投資3000 萬元。2022年開始,周邊19個村入股參與產業發展,實現19.84萬元的收益分紅,覆蓋145戶脫貧戶共293人,每戶年增收超過1600元。
“助力鄉村振興‘十大行動’,下步還要在發揮各級工友創業園作用上下功夫,不斷強化勞模引領帶動,深化協助協調,不斷挖掘‘電商興農’‘文旅富農’等新增長點,突出帶動就業創業這個關鍵,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工會新動能。”兗州區總工會主要負責人表示。
來源:濟寧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