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花(右)楚留香傳奇劇照
金庸給小說人物起名字時,愛借鑒真正的歷史人物。
比如,楊過就借鑒了劉過字改之。
古龍更加赤裸,直接照搬歷史人物原名。
比如,楚留香的好基友——胡鐵花。
歷史上的胡鐵花,是一個堪稱民族英雄的傳奇人物.
和《楚留香傳奇》里的胡鐵花沒有半毛錢關系。
只不過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他。
01
胡鐵花本名叫胡傳,鐵花是他的字。
胡傳
道光21年,胡傳出生在如今很有名的地方:安徽徽州績溪。
他家是當地著名的茶商。
胡傳從小長得一副好身板,念書之余,每逢茶市繁忙時,還要協助父親入黃山收購春茶。
很能吃苦。
16歲時,胡傳跟著父親胡奎熙到上海販茶,便留在當地開始念書,兩年之后通過了上海縣試,又在一年后通過了松江府試。
就在他剛剛迎娶了新婚白富美妻子,準備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一場忽如其來的噩夢降臨了……
太平天國的鐵騎踐踏了績溪縣,胡傳家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慘狀。
妻子在這場劫難中不幸離世。
突然的變故讓胡傳一度變得消沉......
雖然他進了上海龍門書院甄試,但五次參加鄉試都沒能中舉人,只好放棄科舉這條路,決意云游四方。
這一年,他41歲。
02
在四處奔走的這段時間里,國家動蕩,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內戰先后爆發,西方列強與清廷簽訂了無數不平等條約。
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召喚下,胡傳關心時局、苦心鉆研地理。
他注意到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北方的沙俄一直在虎視眈眈地盯著這個孱弱的國家,不斷地進行蠶食與侵略。
胡傳便做出了一個非常令人不可思議的決定:只身一人前往東北邊荒,調停中俄沖突,為國家效力。
然而東北這地方也不是你想去,想去就能去。
如果沒有人接待,恐怕待不了幾天就得給凍死。
所幸胡傳在經過北京時,經過同鄉介紹,請到了一個朝廷大臣幫他給在東北與俄國折沖邊界事宜的吳大澂,寫了封介紹信。
這位大臣,就是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 (他的孫女叫張愛玲) 。
張佩綸
胡傳揣著張佩綸的介紹信,在冰天雪地里徒步42天,終于到達了吉林寧古塔 (清朝專門流放罪犯的險惡之地,在今天的黑龍江牡丹江附近) 。
吳大澂親自接見了他,并聘他為師爺。
在東北的歲月里,胡傳做了許多苦差事,包括到荒無人煙的野外測量繪制地形、招募流民墾荒、編組保甲御寇,折沖邊界談判。
胡傳勘定疆界,準備詳盡的資料,幫助吳大澂在與俄國勘界大員談判過程中一一駁斥了俄方的無理主張,爭回了應有的國土。
吳大澂與俄方簽下的《中俄琿春東界約》,是滿清末年是少數幾個沒有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簽訂之后,雙方在邊界豎立這銅柱,上面刻有銘文:
疆域有共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
(大意為:在國土的交界,立此銅柱,不可以移開)
胡傳在東北曾兩度遇險,幾乎喪命,留下了“神君”、“良師”的美名。
直到母親去世,他才離開了東北這塊土地。
03
后來吳大澂轉任廣東巡撫時,特地找到胡傳幫忙調查島上土著黎族的互斗情況。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胡傳橫穿海南島中心地帶,染上了瘴毒幾乎病死…
當吳大澂整治泛濫的黃河時,仍然忘不了找胡傳。
在他的治理下,黃河水患顯著減少。
胡傳的功勞,吳大澂自然看在眼里。
兩度保舉他當官。
清政府也給予了褒獎,給了他一個做官的資格。
吳大澂
胡傳艱苦了半生,終于等到了出仕的機會。
然而這個官卻也不是那么好當的。
因為去的是灣灣。
當時灣灣剛剛建省,在大眾心中,就是個瘴癘蠻荒的非人之地,還有居住在高山上的食人生番,極其可怕。
朝廷命官,誰也不愿意去到這么一個地方。
別人不敢,但胡傳敢。
他主動請纓,甚至來不及看一眼新生的愛子,就踏上了茫茫海路。
可憐這個被他留在家里的孩子,此生僅僅和父親相處了幾個月。
多年之后,他甚至只能在父親的遺物前面黯然神傷,流下了淚水。關于這些,老王后面會再講。
04
胡傳到達灣灣的時候,這里早已不復劉銘傳時代的統治。
不僅島內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更是列強環伺周圍。
但胡傳全無懼色,為了書寫一部軍事地形指南性質的《全臺兵備志》,他又像當年勘察中俄邊境那樣,一頭闖進了島上的茫茫森林、無人峽谷、危險海灘…
半年之內,他將全臺走遍,將島內含離島的駐軍和荷蘭人留下的防御工事全部考察了一遍,并詳細分析了守備弱點。
他為什么甘愿吃這個苦?
因為他知道,和外國人的戰爭勢必會發生,及早做好準備才更有可能找到勝利的可能。
“華嚴世界,任憑我,踏遍云山千疊…”
當胡傳寫下這些壯懷激烈的文字時,可能還存著一些夢想。
然而僅僅三年后,這些夢就破碎了…
甲午戰爭如同胡傳預料到的那樣爆發了。
此時的他并未慌張,而是積極招募當地兵勇,準備保衛自己駐守的臺東免遭日本人的侵略。
然而,一道割讓灣灣的圣旨下來,命令所有在臺官員一律內渡,將臺灣交接日本。
此時此刻,胡傳的民族情懷徹底爆發了,他拒絕接受這道可恥的圣旨,繼續四處奔走,試圖募兵保臺。
孤注一擲的他,從臺東徒步走到臺南,以一身衣衫藍縷的姿態,懇求劉永福同意參戰。
然而,他還沒來得及等來戰斗的那一刻,就病倒了。
彌留之際的他,被送往了廈門,那一刻他還記掛著臺島上的戰事…
05
多年后,他的兒子重返臺灣,憑吊了鯉魚山忠烈祠旁的“清臺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先生紀念碑”,并留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的父親》。
文中提到了胡傳的遺書,至今讀來仍令人潸然淚下:
予生不辰,自弱冠以后,備歷艱險,幾死者數矣。
咸同之間,粵寇蹂躪吾鄉,流離播越,五年之久,刀兵、癘疫、饑餓三者交迫,屢瀕于危而不死。
在婺源覆舟于鵝掌灘下,亦幸不死。光緒癸未正月,在寧古塔奉檄由瑚布圖河歷老松嶺赴琿春與俄羅斯廓米薩爾會勘邊界,中途遇大雪,失道誤入窩棘中,絕糧三日不死(窩棘者譯言老林也)。
乙酉,署五常撫民同知,八月廿三日,馬賊猝來攻城,城人逃散,予以十三人御之,幸勝而不死。
丁亥,在粵東奉檄渡海至瓊州察看黎峒地勢,自瓊而南,直穿黎心以達崖州,染瘴病困于陵水,亦不死。
壬辰之春,奉旨調臺灣差委,至則派查全省營伍,臺灣瘴癘與瓊州等,予自三月奉檄,遍歷臺南北、前后山,兼至澎湖,馳驅于炎蒸瘴毒之中凡六閱月,從人死盡,而予獨不死。
今朝廷已棄臺灣,詔臣民內渡,予守后山,地僻而遠,聞命獨遲,不得早自拔,臺民變,后山餉源斷,路梗文報不通,又陷于絕地,將死矣!
嗟呼,往昔之所歷,自以為必死而卒得免于死,今者之所遇,義可以無死,而或不能免于死,要之皆命也。
汝從予于此,將來能免與否,亦命也。
書此付汝知之,勿為無益之憂懼也。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0日)書臺東鎮海后軍中營示兒。
如果評選最牛的一介草民,我會投胡傳一票~
06
胡傳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適。
加主編微信TZBB668,備注進群,可進大觀粉絲群(本群為邀請制,謝絕空降)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于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并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