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01
山河四省,一年減少超百萬人
繼去年成為全國人口減少最嚴重地區之后,今年“山河四省”依舊沒有擺脫這個頭銜。
首先解釋一下“山河四省”這個概念。
這個區域概念誕生于2023年。
2023年1月9日,由于一個關于河南網友向山東邊界放鞭炮的事件,引發一系列網絡互動和網友創作,進而形成了“山河四省”的網絡熱詞。
山河四省,顧名思義,是兩個“山”字打頭的省山東、山西,與兩個“河”字打頭的省河南、河北。
這個區域歷來是“華夏之中”,安史之亂前一直經濟最發達、人口密度最大、科技與文化最昌盛。
然而,如今的山河四省,成為了人口減少最多的地區。
4月14日,河北省統計局公布數據:
2024年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737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5萬人。
隨著河北省數據公布,山河四省數據全部聚齊,過去一年該區域常住人口合計減少107.83萬人。
其中山東省2024年減少42.8萬人,減少量全國第一。河南減少30萬人,減少量全國第二。山西減少20.03萬人,河北減少15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一年減少107萬人,對于坐擁3億多人口的山河四省來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趨勢。
河南、山西、河北人口已經四連降,山東人口三連降。
以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為節點,之后的四年也即2021至2024年,河南省人口減少156萬人,山東省人口減少84.83萬人,山西減少44.54萬人,河北減少86萬人。
過去四年,山河四省合計減少了371.37萬人。
山河四省,何以至此?本號認為,可以從兩個維度思考,一個是客觀,一個是主觀。
02
客觀因素
或者說宏觀因素吧,可以一分為二來說:
第一,全國已然如此。
2021年,中國人口增量創新低,2022年正式見頂開始負增長,當年減少了85萬人,2023年加速減少,減少了208萬人。
2024年中國人口再度減少139萬人。
在這種背景下,2023年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有20個人口在減少。2024年目前已有30個地區公布數據,20個地區人口在減少,尚未公布數據的寧夏大概率也會是減少。
人口負增長的直接因素,依舊是出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
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死亡人口1093萬人。
不過,出生人口在龍年迎來了逆轉,相較于2023年增加了52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其中因素本號也分析過。
2023年隨著疫情結束,補償性結婚潮出現,致使2023年結婚人數上升至768萬對,相比于2022年增加了84.5萬對。
與此對應,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人,相比2023年增加了52萬人。
然而,2024年的數據,再次創下45年來新低。
民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結婚對數610.6萬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民政部、國家統計局
結婚對數是出生人口的函數,或者說直白的,結婚對數直接決定了出生人數。
2023年補償性結婚潮讓新生兒人數久違地增加了,那2024年結婚人數創下歷史新低,便意味著2025年的新生兒人口,可能會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滑。
在新生兒人口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孔孟之鄉、儒家文化思想發源地的山東,也不生了。
根據山東省統計局披露的數據來看,山東省的出生人口與全國出生人口步伐完全一致,2016年見頂,2017年開始減少。
2023年山東省的出生人口差不多只有2016年的三分之一。去年是龍年疊加2023年疫情結束后的結婚潮利好影響,出生人口又增長了。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山東省統計局
新生兒人口不斷下滑,死亡人口不斷增加,最終在2022年山東省的自然人口開始負增長。
2022年山東省出生人口68.22萬人,死亡人口77.67萬人,自然人口減少了9.45萬人。2023年自然人口減少22.11萬人,去年自然人口減少16.8萬人。
也就是說,過去這兩年山東省的人口減少,除了正常的自然消失外,每年還有二十多萬人流到了外省。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山東省統計局
其他三省大抵亦是如此。
山西省的出生人口,近年來的出生人口高點是在2017年,當年出生人口40.83萬人,之后連續下降,2023年降至21.31萬人,2024年增至24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山西省統計局
在出生人口不斷減少之下,山西省的自然人口從2021年開始減少,去年自然人口減少了4.79萬人。
河北省過去十年的出生人口高點是2017年,當年出生人口97.58萬人,之后持續跳水,2023年河南省出生人口只有41萬人。
不過去年又增至44萬人,去年河北省死亡人口61萬人,自然人口依舊減少17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河北省統計局
河南省近年來的出生人口高點,出現在2016年,當年出生人口143萬人,之后持續下滑,2020年跳水,2023年只有70萬人,2024年增至76.2萬人。
但去年河南省死亡人口77.3萬人,自然人口依舊減少了1.1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河南省統計局
結合常住人口、自然人口變化來看,去年山東省人口凈流出(常住人口變化-自然人口變化)26萬人,河南凈流出28.9萬人,山西凈流出15.24萬人。
河北省去年人口凈流入2萬人,是山河四省中唯一有人口凈流入的地區。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統計局
第二,北方人口、資金、產業、技術、科技、財富往南流的大勢。
2024年數據尚未全部公布,仍以2023年的數據來參照。
2023年,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0個地區人口在減少,減少面積進一步擴大。其中北方省份11個,減少量排名前三的都是北方省份。
盡管在大趨勢下,南方省份的人口也無法避免的開始減少,但減少規模仍比北方小很多。
這其中,與南北的產業、資本流動有直接關系。
北方人口、資金、產業、技術、科技、財富往南流的大勢,是東北、山河四省接連成為中國人口減少最多地區的核心原因。
北方與南方強弱之勢,縱觀歷史,曾幾度變換。
在東晉之前,以黃河文明為主導的北方占據絕對優勢。 那時候,西安與洛陽,成為正統王朝定都的首選。南方還處于蠻荒地帶,尤其是東甌和南越,也即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長江文明在戰國時期的屈原時代,才開始嶄露頭角。
以長江文明為主導的南方,在歷史上第
一次北人南渡,也即東晉的衣冠南渡之后,才開始逐漸與黃河文明形成并駕齊驅之勢。
但是,在南宋之前,黃河文明的北方,依舊是主角。北方實力遠超南方。哪怕是在宋朝建立之前五代十國,北方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由于占據中原之地,被周圍各國視作正統。
直到北宋建立,雖然都城定在開封,但在當時,南方經濟已經超越北方。蘇杭的繁華已然形成。
這時候,南方人口超越了北方。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中國,人口多意味著財賦多、甲兵多、財力強。
來源:歷史文獻
元明清時代,這種南強北弱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 朱元璋創立明朝時,甚至把都城定在了南京,直到他兒子朱棣掌權,才遷都至北京。
打破這種格局要到清末、民國。 清朝末年,歐洲工業革命的成果——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政府封閉的大門,逼著清朝與他們做生意。
北方的天津、青島在這種背景下強勢崛起。彼時東北在沙俄、奉系軍閥、日本輪番坐鎮下,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后20年,東北一直都是中國的經濟擔當。
這段時間,中國經濟的重心重回北方,南強北弱再次變成北強南弱。
打破這種格局的,是改革開放。1978年改革開放,為沿海城市送來了發展東風,紛紛強勢崛起。同時,管理層在南方劃定了五個經濟特區,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海南。
改革開放,讓老牌的千年商都廣州強勢崛起,代替了天津,與北京、上海一起組成了中國三個一線城市,北上廣。后來深圳以奇跡般的速度崛起,成功躋身一線城市,組成了北上廣深內地四個一線城市。北強南弱再次變成南強北弱。
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則是南北差距拉大的四十多年。
改革開放,打開了東南沿海地區的思維,東南沿海先是從最基本的轉口貿易做起,積累了一定的原始資金。此后利用三來一補政策,大面積開展密集型勞動產業。
在這種模式下,資本進一步積累,同時也在積累技術,推動了產業走向仿造階段,也就是山寨階段。這一階段,資本與技術繼續積累,最終擺脫以往的復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新興產業在東南沿海遍地開花。
而北方始終跟不上步調,尤其是東北,仍陷入在重工業和大鍋飯的思維當中,無法自拔,產業老舊,跟不上時代發展,漸漸被南方甩開。
資本和人口用腳投票,涌向南方。
所以,我們看到,如今GDP十強城市,北方只有一個北京,其余全是南方城市。人口超千萬的17個城市,南方占10個,北方7個。工業20強城市,北方僅4個,南方14個。
人口第一大省,是南方的廣東。人口前十的省,7個在南方。
人口減少最多的省份,前五中有四個在北方。
人口減少最多的區域,都在北方。
大勢如此,何以抵擋。更為關鍵的是,山河四省的產業、人口、教育都無法滿足超三億的人口的對應需求。
這就是接下來要分析的客觀因素。
03
主觀因素
客觀因素,則是山河四省本身經濟結構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及科技產業含量低,且缺乏優質高校資源。
先說教育資源方面,山河四省合計只有 6所211高校(含985):
山東3所: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河南1所: 鄭州大學; 河北1所: 河 北工業大學(校區還在天津);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學。
本地區優質學校缺乏,優質學 子們只能去外地,這也造就了山河四省的高考難。
2024年,山河四省的本科錄取率、一本錄取率、211錄取率都遠低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
最難的河南,211的錄取率更是只有1.84%,985錄取率只有0.64%,雙一流錄取率2.29%,均墊底全國。
河南,也成為高考錄取難度最高的省份。
再看產業。
山東是四個省中實力最強的,其GDP位居北方第一,全國第三。然而,山東雖然包含了41個工業大門類,是全國乃至全球工業門類最全的地區,然而產業依舊偏重老舊。
山東主打的是傳統重工業,目前正走在產能升級的路上。具體有發動機、拖拉機、重型汽車、鋁材、金屬冶煉。
山東省營收規模最高的是金屬冶煉和壓延產業,高達1.4萬億以上;其次是石油加工類,有9300多億;化學原料和產品的規模也不小,營收也達到8273億。
除了老舊工業,還有一個主打,那就是菜籃子和糧食袋子。
當然,山河四省產糧大戶還得是河南。河南的產糧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第一產糧大戶黑龍江。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國家統計局
河南人口雖然位居全國第三,但工業并不強,僅位居全國第9。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河北方面,也同樣遭受著產業老舊,急需更新迭代并追逐新型產業的問題。盡管也走在產業轉型的路上,但優勢產業仍是鋼鐵、石化等重工業。
山西主要是煤炭產業,以及以煤炭產業衍生出來的上下游產業。
缺乏互聯網產業、新興工業的山河四省,偏重老舊工業和農業,這種產業結構,決定了它們無法制造豐厚利潤,無法提供大規模高薪崗位,也決定了它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山河四省中,山東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也是唯一一個超過全國平均值的省,位居全國第8位。
其余三省均低于全國平均值,河北第17位,山西第21位,河南第22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這種產業結構,與東北基本雷同,早就為它們的人口東北化埋下了伏筆。
而從全國目前各地區的人口形勢來看,東北只是領跑,現在山河四省接棒,中部地區也在接棒,往后該輪到華東與華南了。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